第98章 造船(第1/1 页)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事,如何将这么多百姓从雷州海岸送到琼州海岸? 诸卿有何教朕?” 一下子要把这么多人送到海南去得有交通工具,这个时代要去海南,只能坐船。 朱祁钰不会什么都直接告诉陈循等人,这事不用他说,内阁和六部也该想到了。 他之所以提起来就是要借此造大船,发展水师。 但他直接提出来陈循他们会联想到水师。 大明禁海是太祖时期就定下的国策,十五个不征之国也是在那时候定下的。 太宗时期郑和七下南洋也只不过是去南洋和中东地区去耀武扬威,让诸国来朝。 实际上,这个买卖是亏的。 小国朝拜你纳贡的东西远不及大明赐给他们的,否则也先也不会把使团从几十人增加到三千人。 后来,朱棣见不划算,才把远洋航线停了。 但在朱祁钰看来,还是朱棣的决定是错误的,你有世界最强的水师,当然是要满世界搜刮金银财宝。 可惜,朱棣之后,朱瞻基和朱祁镇都没重视水师,重视远洋航行。 加上倭寇的不断侵扰,把沿海的大量精力用在抵抗倭寇上。 沿海每个省都有卫所,这些事交给卫所去弄就行了。 朝廷应该做的是发展水师,直接从源头上解决倭寇的问题。 明朝初期,朱元璋就下令实行海禁,其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统治根基未稳,“海疆不靖”。 当时活动在东南沿海的主要是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海上残余势力。 张士诚、方国珍原来都是盐商,经常出没于海上。 元末战争中,他们割据一方,拥兵数十万,和朱元璋抗衡。在明朝建立后,其残余势力大部分逃亡沿岸地区,继续和明朝为敌。 不仅如此,他们还和海外的倭寇相勾结,在南洋建立许多据点,与海外反明势力联合。 倭寇侵犯,从元朝以来就成为了中国主要的边患之一。 明朝初期,倭寇更加猖獗,他们在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沿海之地皆患之”。 因此在明朝初期,倭寇成为了和蒙古并列的明朝两大敌对势力,并称“北虏南倭”。 对于这些海上敌对势力,明朝是无法彻底肃清的。 他们流动于海上,不断袭击明朝漫长的海岸线。 北到鸭绿江口,南到两广,让明朝地方政府无可奈何,疲于奔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不擅长海上作战。 对于这些海上的流动势力,也只能采取“海禁”的消极政策来对抗。 为了配合海禁,明朝还在沿海修建了海疆长城。 这和在北方修建长城抵御流动的游牧民族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付海上敌对势力并非是朱元璋实行海禁的根本原因,其深层的决定因素早已深入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基因中。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具有了自给自足的特点,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 也就是说,中国就算断绝和外界的经济上的交流,也不会改变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 朱元璋曾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放弃了宋元时期对商业的相对重视。 转而实行了前所未有的重农抑商政策,制定了空前严密的户籍政策,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 而海禁政策,也就符合了朱元璋的统治政策了。 实行海禁,经营大陆,成为了朱元璋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将明朝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琉球、小琉球(台湾)等十五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 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以免贪无用之功,耗费国力。 当然,推行海禁并非代表明朝就并非不和外国进行了来往,明朝官方和各国依然保持着“朝贡”。 甚至实行海禁的的一起目的,就是让各国只能通过“朝贡”这一条道路和明朝取得联系。 并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达到宣扬国威,制造“万国来朝”的盛世假象。 但作为朱家子孙,别人都可以说朱元璋的不是,但他不能。 因为他能当上皇帝还是朱元璋留下的祖训。 所以朱祁钰只能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大明上下改变思想。 倭寇产的原因是因为日本这时候也处于战乱中,失败的人在海上流窜,只要控制了日本,倭寇的源头就解决了。 剩下的倭寇就是沿海的匪盗和前朝乱贼,这些需要花大力气清除。 现在就以琼州需要安全发展为由,逐步扫清海上的匪盗。 另外,琉球收入囊子后更需要保护,琼州与广东的距离不远,但琉球与福建的厦门却很远,没有海上的保护是不行的。 “启禀皇上,可命广州、泉州和福州打造大船。” 周忱建议让广州、泉州和福州打造大船,因为最近的地方就是福建和湖广,第一批百姓要从这两个地方移民过去。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