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腥司弑杆�庋�玫奶跫�4佣×岬纳怼∩希��返母丛有浴⒉锌嵝远继逑殖隼戳恕N叶运�担�惆涯愣岳�贰⒍愿锩�⒍允澜绲恼媸悼捶ǘ夹闯隼础K�邓�桓摇4佣×岬纳砩希��返母丛有浴⒉锌嵝远继逑殖隼戳恕�
1997年第2期《读书》上,刊登了王蒙写的《我心目中的丁玲》。讲到那篇文章,牛汉说:他讲话不留情面。其实他不了解老太太,也不可能理解。王蒙的思维定式是共产党,因为 他是共产党培养的干部。他很聪明,但他的文章里卖弄的东西太多。真正大作家的作品,应该像大江大河一样,是平凡、平稳、自然的,而不是卖弄的作品。王蒙很懂得政治,丁 玲就不大懂。政治这个东西不能懂,真懂了就坏了。
讲到办《中国》,牛汉说,《中国》当时真是想要搞成五湖四海,我们发了遇罗锦的文章,还向刘晓庆约稿,我还去找张辛欣,她刚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我们想要调她来,她说 已经找到工作了。有一大批青年作家都是从《中国》出的名,像残雪、格非、海男、刘恒、陶正、徐星等。刘恒的《狗日的粮食》,题目是我改的。刊物校对用的是《新文学史料 》的校对班子,一个错字也没有,而《中国作家》错字很多。
丁玲请青年作家来吃饭,吃完饭他们说:我们去冯牧家。冯牧当然比丁玲有实权了。
艾青早就看透了舒群,所以他坚决不肯当编委。我到他家里去做他的工作,他说:丁玲和舒群在一起不会有好下场。刘绍棠开始很积极,后来他的一部长篇没有用。那篇稿子开始是杨桂欣看的,重复的东西太多,刘绍棠就对杨桂欣有看法。 编委会里边的人很杂,丁玲原来的想法是要搞五湖四海,体现大团结,但因为编委的思想不统一,所以一开会就闹矛盾。秦兆阳对我说,以后别开编委会了,意见不统一,刊物没 法编了。
8。 牛汉谈丁玲与《中国》(2)
丁玲死后,作协想让邓友梅来当头,他不敢。我去找邵燕祥,他不肯,对丁玲有看法。唐达成找我谈话说,你到作协来办《中国》,门走错了,现在你回过头来好不好。最后唐达 成、鲍昌、束沛德几个人一起找我们谈话,我对他们说,你们“卑鄙无耻”!后来香港的一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停刊的前前后后》,上海《艺术报》转载了,我在东 单的邮局买到一份。作协把这件事写报告,上报到中直机关党委,说我们把《中国》停刊的事情捅到国外去了,古鉴兹写的简报。中直机关党委通报了此事,要处理。最后中直党 委讨论时只有两个人不同意,一个是王兆国,一个是陈云的秘书王玉清。
2008年7月,牛汉出版了他的口述《我仍在苦苦跋涉》。谈到《中国》,他说:“《中国》对我来说,更有魅力,也是更能发挥我的长处的新刊物。”“丁玲生前对我说过,我老了 ,等我死了,刊物更不好办了。”“中国作协系统的刊物每个月有编辑月会。1986年下半年《中国》停刊前,我代表《中国》去参加。‘牛汉哪,你走错门了。’唐达成对我说。 我说,‘我没错。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我知道,唐达成的意思是我不要走丁玲那个门。”
谈到丁玲时,牛汉说:“她太深广了”,“丁玲比较复杂,中国的大人物都如此。”“王蒙写过丁玲,片面,他不完全了解丁玲。丁玲‘左’的话,为什么同意让一帮年轻人负责 编《中国》?”“丁玲没有官架子,从来不板着面孔说话。”“我对丁玲很尊敬,把她当长辈,也感到很亲近,没有下级对上级的感觉。大家都叫她丁老太。”“1985年冬天,《 中国》开过一次编辑会,改成月刊。丁玲意识到了,她去世后,《中国》肯定要被停刊,或者改变领导。《中国》内部也很复杂。丁玲很谨慎,办刊物,很认真。她知道难,但我 了却了她的心愿,没有背叛她。”
1986年3月4日,丁玲逝世。
1986年10月16日,中国作协党组做出《关于调整〈中国〉文学月刊社的决定》,内容有四条:“一、《中国》创刊一年多来,为繁荣文学事业做了一些工作,但根据当前文学工作 的发展和作协各个刊物的布局需要,决定将《中国》划归作家出版社,保留其刊名,由月刊改为季刊,以发表长篇小说为主。二、该刊领导机构要相应地做出调整。编辑部人员根 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做出妥善安排。三、有关《中国》文学社的资产、财物均统一交作协办公室处理。四、希望《中国》编辑部同志继续办好今年的刊物,并共同做好其它善后 工作。”
牛汉说:“丁玲尸骨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