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和渗透。
由此看来,无论从医学还是从文化的高度,《黄帝内经》对于人的身体、精神等关照可谓是大小兼顾,不单问你穿得暖不暖,还告诉你如何做人。就这一文化的价值取向来看,《黄帝内经》不仅是医书,更是一种关于生命终极关怀的典籍。
。 想看书来
养生,从阴阳说起
第二节 法于阴阳的中国式养生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为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这里,以一种问答的形式记录了黄帝对于生命的一种最为本真的追问,为什么过去的人年过百岁而不显衰老,而现在的人不过半百就会显出一种衰老的样子?到底是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还是养生之道没有得以传承呢?对此,岐伯的回答可谓巨细兼顾,概括性地说明了古人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日常生活中对于饮食有节制,对于作息有一定规律,所以,在形体和精神上都很和合协调;而当下的人常把酒当水喝,还贪恋情色而肆意放纵自己,两相比较,所以有现在这样的情况。上文不仅解释了这样一种生活中的现象,还对养生的根本、养生的一种大道作出了精辟的说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效法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懂得调养精气的方法。
说阴阳是生命之本,那么,何为阴,何为阳,又到底什么是阴阳?从中国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和转注等,但要知道什么是阴阳,就得先知道“阴”和“阳”两个字的来头。从字源上看,“阴阳”都有一个左“阝”,即古文中的“阜”字。《说文解字》中“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即指一种没有石头的土山,也就是说,“阴”与“阳”都是对这个无石之山“阜”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创字之初,“阳”就是指的“阜”的日光可以照见的一面;“阴”则相反,指的是“阜”之未被日光照射到的一面。固然,这反映的还是阴与阳较为原始的一种本意,这样确定的阴阳,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渐而,阴阳有了一种升华和延展,《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阴阳就有了一个稳定的“定”义。可见,阴阳最初含义是非常朴素的,表示的是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逐渐的认识过程中,阴阳进入了一个升华的阶段,延伸至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动与静等。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着的、表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求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黄帝内经》以“黄帝的第一问”开篇,在黄帝与岐伯的问答中,一种养生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渐至浮现出来。那么,今人怎么看待这样的一种说法,我想大多数人不会在岐伯的回答中得到一种顿悟,找到一种释怀的感觉,更多地会从外部去找一些原因。比如,现在的人压力太大了,什么房子、车子、票子一个都不能少,在高压下,可谓是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果真如此吗?且不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详加比较那些各自所处社会的压力,让我们单刀直入,在慢慢剥离这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大道中探究人体健康的奥妙。
放眼疾病的每一个环节以及人生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表现为一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表里、寒热、虚实在疾病过程中的表现是如此,就是人在世界的来去也是如此。刚面世的孩子是哭着来的,但人走的时候往往带着一种安详;来到世界的时候,是手把拇指扣在里面握住拳头而来的,走的时候往往被称为是“撒手人寰”。试想,这一生一死、一哭一笑,这一握拳和撒手都是一种正反现象的表现。对此,就像电脑信息的编码一样,中医没有用“0”和“1”来表示,而是用了阴和阳来加以概括。作为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的。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