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1/4 页)
体工作。
第二件事情就是商量如何对待外来招生的事,这件事杨一民早就想到了,也让任成发和马永明考虑过,他为此事也找了中层干部、班主任、一般教师甚至学校工人进行咨询。
在开始的十多天里,一切情况看来都很杂乱,各种不同的想法汇集在一起,但最后汇总的时候,却不难看出,主要还是招生回扣的利益分配问题。
普通高中的招生相对好办,因为学生的去处一定,而且学校可以控制,到了哪个学校,就像黄健说的那样,要给学校的钱,无论给校长还是给教师或者给学生,校长最后都是清楚的,杨一民明确的观点是,这笔钱用于奖励初三教师。
这笔钱的使用办法可以让初三教师、特别是两个重点班的教师更加专心地将精力用于教学,减少其他利益的影响,挖掘大家潜力,所以杨一民在第一次初三年级组工作会上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但职业类学校的招生费用却很难控制,首先是招生学校太多,有本县的职中,有市上的职中和技校,有省上的各类民办学校,附近县也有很多职业中学来抢生源。
而且这些学生最终到哪里去读书了,是谁推荐的?招生费到底是优惠给了学生还是给了学校老师,或者就是来校招生的职中老师自己得了一部分,给了学校老师一部分,这些都是无法揭开的秘密。
没有人愿意说,只要说出来,就是买卖学生,这不仅丑化了教育、丑化了老师形象,也是政策不允许的。
【161】招生的潜力(二)
但现状却是,大量职业学校花大钱买学生,去年杨一民帮徐曼丽跑了两个地方,先找到班主任,班主任问多少钱一个人,县职中好像是三百元一人,徐曼丽怕招不到生,完不成任务,所以直接说三百,这也就是说,徐曼丽的差旅费还得自己掏。
但没想到对方却笑了笑,说道:“平川县毕竟穷,学费不高,行,我看哪些学生愿意就给你们送来。”
徐曼丽信以为真,回到学校,其他老师说道她太天真了,市职中、市上几个技校都是六百到八百一个人,省城的民办学校,更是高达一仟元以上,县职中要想招生,只有老师自己跑。
杨一民当时借了一个摩托车,搭着徐曼丽跑了两个乡学校的近百个学生家庭,历时半个多月时间,后来老百姓都知道他们了。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看见他们就问:“你们是来招生的老师吧?”
杨一民很诧异,问:“你咋看出来的?”
对方笑道:“现在走家串户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卖保险的,另外一种就是你们职中的老师,来招生。”
杨一民当时就感到太可悲了,但却无奈,教育能不能做到公正公平,在职中的招生中可以最明显地看出来,大家所抢的,正是学生最终要交的培训费,这笔钱,是学校老师生存的根本,职中的老师的奖金靠的是它,民办学校的所有经费也得靠它。
现在学校老师、特别是职中的老师,不仅仅把书教好就行,还得培养口才,这样才能将学生招到自己的学校。
杨一民当时就想起了红军长征,后来说道“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和今天的职业中学的老师的要求是多么的相似。
在杨一民的帮助下,徐曼丽最后招到十多人,因为学校老师之间有交叉,学生到了学校门口,还有老师与徐曼丽抢说是自己招的,因为徐曼丽资历浅,被另外的老师抢了学生还说是她在抢,把徐曼丽气哭几次,但因为学校只分了五个指标,徐曼丽还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后来徐曼丽领了钱为了以后的招生,还是给班主任一个学生返一百元,班主任因为没做多少工作,也不好多要,但徐曼丽因为超额完成任务也获得了额外奖励,还被学校安排出去旅游。
有了徐曼丽的招生经历,杨一民在处理对待职中招生的问题上很谨慎,这事不能明朗化,但却不能让老师将精力花在如何卖学生上,而且还要考虑,要保护本县职中,让更多的学生到县职中读书。
县职中一年的培训费仅捌佰元左右,收费比其他学校低得多,这也是返的招生费低的原因,杨一民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得由学校出面进行干预。
第一是要摸清学生毕业后到底到了哪些学校;第二是要和各学校负责本校招生的职中老师达成一致,将如何分成说在明处;第三是要让本校的确做了工作的老师有所得。
其中第一条是之后的事情,到时能不能摸得清,谁也说不清楚,但这是先决条件,必须摆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