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第1/4 页)
完全符合自己想法的人和事情都是不存在的。
王书辉过去曾经认为自己可以塑造出理想状态下的复兴党党员,可是现实却告诉他,对于自己的这些学生,自己不能够过高的要求他们。
王书辉现在对于复兴党党员的看法就是,能够按照步骤完成工作达成目标就是好党员,就是合格的党员了。他之所以给复兴党制定了大量的制度和规则,目的就是要努力的让复兴党可以做到有步骤的发展。
错误不可避免,怎样才能让复兴党在错误中进步,才是王书辉现在的目标。
所以说,看到冯新民这个党员干部能够对于复兴党的制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王书辉是真心感到高兴的。
。。。
第340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1
刘二怂今年二十五岁,可是从面相上看,他比现在已经三十出头的王书辉还要老很多。【全文字阅读】除了王书辉这个人本身受到了时空门的未知辐射影响的因素外,因为长期的户外劳动和永远贫乏的营养,古代人总是会比现代人显得老上许多。
刘二怂祖籍河南,他家还是在孝宗皇帝在位的时候迁到陕西的。他家的祖宗是当年朝廷征召的修建长城的劳动力之一。因为运气很好,在工程结束之后,他家的祖宗在榆林镇落户,成了边镇地区的军户之一。
在大明的九边重镇里当兵,这可是个相当艰险的事情。刘二怂这一家人的运气确实不错,他的祖先们没有像那些同乡一样,死在和蒙古鞑子的作战中。哪怕就是有人死在蒙古鞑子的马刀弓箭下,也是在有了子女传续血脉之后死掉的。
所以上百年的时间里,刘家人邀天之幸终于传到了刘二怂这一代。
作为一个普通的军户人家,刘二怂他们家肯定是没有族谱这类东西的。关于自己祖宗的事情,都是一代代的人口耳相传下来的。刘二怂也是听了他爹的述说才知道了这些事情。
刘二怂大体知道祖宗们大约过的是什么日子。总的来说,基本上老刘家的境况是黄鼠狼下逗鼠子,一代不如一代的境况。刘二怂的爷爷也好,刘二怂的父亲也好,他们在世的时候都和刘二怂说过如今的世道不比从前的事情。
对于以前的事情,刘二怂没有经历过,所以他是不知道的。作为一个边镇军户,刘二怂家一直以来也不是什么边军的主力,他们家主要的工作就是从事屯田。要不然刘家人也不可能在这百来年的过程中一直传承下来。
可是就说这个种地的事情吧,在自己的父亲去世之后承担起家业的刘二怂也越来越感到,种地这事儿是越来越难了。
原本在边镇种地,就因为缺乏水源土地干旱土质不良,所以往往种不出什么东西来。可是不管如何,这地总是要出些什么东西的。可是自从七八年前,刘二怂就发现,在当地种地连一丁点儿的收益都收不到了。
地从来也不是刘二怂家的。边镇的土地,那都是边镇军官名下的。这些武官们作为地主必须要衡量最基本的投入和产出,在种地完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刘二怂的存在就成了一种只投入不产出的负担了。
所以从四年前开始,刘二怂就成了边军作战部队的一员。
因为小冰河气候的影响,陕西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异常。同样的原因,也是因为小冰河气候的影响,蒙古鞑子对于陕西地区的打草谷也变得非常频繁和激烈了。
刘二怂原本是个庄稼汉不假,可是作为战场上的炮灰,刘二怂接受了现实的教育。他明白了手里没有些硬扎的手段,是很难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就这样,在大量的战斗实践中,刘二怂从一个普通庄稼汉慢慢的蜕变成了一个能够硬得起心肠,能够杀得了人的具有战斗技巧的庄稼汉。
在一次偶然中,刘二怂结识了在他眼里有点缺心眼儿,自己跑来投军的张献忠。
张献忠是个很四海的人,随着和他的交往和接触,刘二怂越来越佩服这个讲义气,有面子的年轻人。到了1624年的时候,刘二怂毅然决然的跟随因为犯法而被开除的张献忠离开了榆林镇,准备跟随他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刘二怂觉得张献忠讲义气,有面子,所以觉得张献忠值得跟随。他不知道的是,张献忠对别人之所以会非常热情的原因,不是因为张献忠的本性如此,而是因为张献忠过去在县衙里当捕快的时候,养成了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方式。
对于张献忠来说,在榆林镇的时候,同样作为炮灰,身手相对较好的刘二怂对他很有用。在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