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部分(第1/4 页)
“中央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是话说回来了,看王主席的做派你就能想到了。今天在食堂里吃午饭的时候,我就看到王主席手里的馒头掉在地上,他老人家捡起来擦了两下直接就吃了,那叫一个自然。你再看看人家王主席对咱们工人,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什么的都有,人家就那么拿出个小本子来,一句话也不说,光是记大家反映的问题。”
“你还说什么中央办公厅就是朝廷的翰林院,你是要一步登天了。我看你这一套说辞可够呛。照你说的,王主席就应该是皇帝,可是这皇帝有捡起地上的馒头一点不在乎就吃下去的吗?王主席都是这样的人,那中央的那些大领导肯定也都是这样的人。你要到中央办公厅上班去了,要是还端着个清高的架子,总以为自己是书里面的诸葛亮那样的高人,我看你还是别去了,咱们两口子还是在马家河过安生日子吧。”
丁石青知道有个说法叫“妻贤夫祸少”。以前的时候丁石青还觉得未必。女人读了书见识多了,恐怕也不会贤良起来,要不历史上怎么出了吕太后和武则天呢。可是今天听了自己的老婆这番话,丁石青可真是感到妇女能顶半边天了。就光是自己老婆刚刚说的这番道理,就要比自己高明一百倍。
想到自己邀天之幸娶了个贤惠的老婆,丁石青赶紧给老婆行了个礼,然后紧紧地抱住了她。他带着很浓厚的感情对郭红霞说道:“我可不是什么诸葛亮,咱们家的诸葛亮啊,只有你才能当啊!”
王书辉在复兴党第二钢铁厂也没呆多长时间。和工艺研究局驻第二钢铁厂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几天的交流之后,王书辉就直接去了枝江县。
。。。
第437章 三种“非国民”
1631年的枝江老县城只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居民聚集区了。
复兴党的枝江县委县政府驻地不在枝江老城里面,所以除了各种各样从原来的董滩口迁移到枝江县城里的商业铺面和服务业以外并没有什么工业企业,这使得枝江县老县城难得的没有什么工业污染。
王书辉有很多年没到枝江县老县城里来过了。复兴党在枝江县城没有什么布置,但是枝江县城里面却有一个复兴党治下独此一家的东西,那就是王书辉的老丈人朱术圳的枝江郡王府。
王府的规模其实也不大。毕竟当初重新王府的时候,王书辉只是按照自己的老丈人和自己妻子的几个舅舅家的实际需要修缮的。随着朱微妏的几个年轻的舅舅都搬出了王府,现在的枝江王府里面只剩下朱术圳和几个老头子了。
这一次朱术圳突然让人打电报叫王书辉过来,王书辉还有点奇怪。要知道他的这个老丈人自从从报纸和广播上搞清楚了复兴党是怎么回事之后,就是一直避免和自己见面的。虽然没有直接的明说过,但是王书辉也能从自己的老丈人眼中看到深深的忌惮。
这种忌惮和过去看到王书辉的杀伐果断而被吓到还不一样,那是身上有着太祖血脉的封建贵族朱术圳对于革命者王书辉的忌惮。
进了枝江老县城,到了自己老丈人的家,看到自己老丈人家门口迎接自己的那个面白无须的老头子之后,王书辉才想起来,前一段时间内保局的人有一份报告,说是原本被软禁在钟祥县大明朝景陵的老太监刘若愚,前一段时间申请到枝江县来服侍朱术圳。王书辉当时没把这个事情当成个大事儿,就同意了。
作为承天府镇守太监的刘若愚,在复兴党对整个湖北根据地进行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明确的认识到了复兴党是怎么回事,所谓的王府仪宾王书辉是什么样的人。
在整个承天府的所有武装力量,包括景陵卫的明军也都被改造成了钟祥农场的农业工人之后,刘若愚被勒令负责景陵“风景区”的卫生工作。
到了这个时候,刘若愚就彻底明白了自己紧怕步了自己前任的后尘而小心翼翼的应对的王书辉,是个要把大明朝的天翻过来的人物了。
最开始的时候,刘若愚还觉得这可能就是一场和当年武宗皇帝时候的“宁王之乱”一样的闹剧。可是在观摩了几次批斗大会,又参观了几次当地农场建设场面以及农场职工的军训之后,刘若愚渐渐的认识到,王书辉要闹起来的这场乱子,不见得是“宁王之乱”,倒有点“靖难之役”的意思了。
在大明王朝内廷那个人吃人的地方,一步一步的从一个低等洒扫杂役到一个内值房的高级文书经管,能够在魏忠贤对大内的清洗下幸存下来,最终谋到个地方镇守太监的高级位置养老,刘若愚这个老太监的眼力还是有的。别看他只是个太监,但是当初在大内呆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