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1/4 页)
为了配合这次演习,空军准备了4架直5。这种直升飞机一次最多能够搭乘11名士兵,也就是说,带上武器装备和帐篷,两架飞机包一边,一次性解决问题。
在接下来的4天时间里,这四架直升机将负责监视演习区域地情况,同时负责运送退出“战场”的“伤亡”人员。这在当时环境下,如此小规模的演习,出动如此多的直升飞机还是非常罕见的。别看包括包玉麟在内的第29行动局的教官和大多数的学员都学习过直升机地驾驶。即便是没学过地,在他们真正训练结束以前,也会补上着一课。可是等这些人上了直升机以后,还是感觉很有意思,毕竟在法国,他们驾驶的是超级大黄蜂或是海豚,对于中国仿照苏联地直5还是有些兴趣的。再说除了观看飞行员的驾驶以外,他们也没有其它事情好做。说是为了公平也好,为了安全也好,反正四架直升机所有的窗户上都给贴了起来。地图和通信器材要等直升飞机降落了以后,由直升飞机驾驶员交给大家。
出这样的任务出多了,一帮法国人到没什么,而且他们连飞机都会开,更不要说都经过多次跳伞等训练。相比之下,广兰军区侦察大队地官兵们就要逊色许多。除了个别人。基本上都是第一次乘飞机,更不要说乘的是直升飞机。巨大的噪声和颠簸让许多人都受不了。不过一百多公里,直升飞机上地呕吐袋就不够用了。
反正根据回来的驾驶员和翻译的报告。尽管噪声很大,法国人该干什么干什么,除了有个别人跃跃欲试的想开一下飞机以外,他们在飞机上就开始研究帐篷的安装图纸,别且进行了明细分工,有人负责搭建帐篷,有人负责食物的寻找。还有人负责陷阱的布置。观摩演习的中国军人们开始分析,这帮法国人是不是想守株待兔?要不然根本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询问起留在指挥部地亨利上校的时候。亨利上校两手一摆:“他们都是专业人士,对于特种作战,几个军官的水平都不是我能比的,对于他们这次的任务,我只是提出了我的要求,其它的事,我也得等他们回来以后看报告。我对当地的情况不了解,特种作战的灵活性也非常大,我不认为我这样跟他们说该如何打会比他们自己干的更好!”
听了亨利上校地这番话,指挥部里的几个广兰军区的首长都不说话了。他们开始有了不好的预感。::::在临出发前的晚上。包括王宏、刘峰和司令部的几个参谋一起研究了整整一夜,各种可能发生的因数他们都想到了,针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他们都安排了几种应变措施。如何攻防结合、阵地设置、穿插线路(正常情况,地图是好找的)和途径,甚至包括食物和水源的获取等都进行了详细安排。这是在中国地土地上,中国军人必须打赢这一仗。
有了详细的部署,王宏和刘峰带着人降落到预定地点以后,迅速展开了行动。按照战前的布置,大家先集中力量将营地搞起来。然后是防御工事,按照初步估计,干完这一切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然后分出5个人留守,另十个人由王宏带队。迂回穿插,迅速突进,争取于次日天明前抵达法军营地,届时,由8个人组织进行正面进攻,另外两人趁乱迂回到“敌人”背后,从两个方向同时向帐篷潜伏接近,只要有一个人能冲进帐篷。就代表着广兰军区地胜利。
在王宏他们看来。不过一天一夜的时候,法国人恐怕还没有反应过来。演习就结束了。也让这些高傲的法国大兵看看中国侦察兵的厉害。
其实包玉麟他们也商量了一下。按照包玉麟的分析,广兰军区侦察大队很有可能提前拿到地图,即便没有,在诺大的侦察大队,早一个熟悉地形的人应该不难。这对法国士兵来说,是有点不公平,可是这也没办法。地理优势是无法替代的。法国人要想打赢,最好地办法就是抢先发难,打侦察大队一个措手不及。根据他们商量地结果,留下3个人,两个人负责搭帐篷,包玉麟负责狙击阵地。其它1个人什么都不管,尽量轻装,用最快的速度奔袭侦察大队地营地,争取在入夜后对侦察大队的营地发动集团攻击。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不管“阵亡”了多少人,只要有一个人能冲过去按响发报机就行了。至于帐篷搭成什么样,反正又不是法军的制式装备,能竖起来就行。
从飞机上下来,王宏和他的侦察大队的队员们克服了晕机等困难,不但很快的搭好了帐篷,还围着帐篷挖了两横道战壕。等完成了这一切,天已经擦黑了。
布置好了岗哨,大家推让着吃了点东西。基本上,负责留守战士都悄悄的省下了自己的干粮,他们知道,战友们这一夜还要在山路上奔袭近4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