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的女人手里,早已鸡飞狗跳墙脏乱不堪了。但是,母亲永远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火炕沿从来擦得光溜溜的。光溜到什么程度?用马俊仁的说法,人站在炕沿上都会滑掉到地上。  
母亲是眼神啊(3)
在马俊仁的记忆中,母亲眼里总是有活儿,从没见母亲在家里停过手。哪儿有点乱,她人一过去,像水过一样立刻都光溜了。弄着十一口之家的吃喝穿戴,可母亲身上总是那么干净。即使弟弟妹妹小的正吃奶呢,谁也没见母亲的衣服上沾过饭粥点子。母亲不光衣服整洁,头发也总是梳得光溜溜的。农村没有香皂一说,更没有这个年头的洗发液护发素,母亲就用榆树皮洗头,把自己料理得出门进门利利索索。前后左右的邻居串门,都说母亲能干,把大人小孩家里家外收拾得有模有样。 马俊仁说,母亲要的就是别人这句话。 马俊仁又说,母亲的要强精神从小是他的榜样。 他对母亲佩服得不得了,用现在的话说母亲很伟大。 母亲不仅自己要强,对子女要求也特别严格。吃饭不许掉饭粒。洗碗要里外光亮。你要眼里没活儿,她就会训你没眼力见儿。你要是调皮捣蛋不按规矩来,母亲就会拿起扫炕笤帚打你屁股。不过,母亲从来不无缘无故打孩子。每一次都打得有道理。作者问:打得重不重?马俊仁说:做娘的打子女,手当然不会重。可这一打,你就知道她不高兴也就知道自己错了。母亲管着九个子女,没有时间太啰嗦,训你也就是一两句,打是一下半下,她还要忙一大家子的事。现在想起来,母亲能把穷困的十一口之家弄得里外顺溜,真是不容易。 母亲的人格榜样该是对马俊仁从小很有影响的。 但是,倘若我们的考察只停留在这个水平上,那么这个文本并没有提供什么更新的东西。这样的勤俭持家好母亲的故事,我们历来听得不少。 马俊仁和母亲的故事,最特别的是什么呢? 往下有一段话引起了作者的特别注意。 马俊仁说:我那时想方设法不挨母亲训,尤其不要挨母亲打。 我掌握一个规律,多干活,多看母亲眼神。母亲眼睛往哪儿瞅,肯定那儿有活,最好不让母亲支使,只要她眼睛瞅过去,立刻就把那儿的活儿弄利索了。弟弟妹妹锅碗没洗干净,桌子没擦净,就得挨我妈打。我从早到晚就想着,我绝不能挨母亲打。家里养着马车,爸爸跑运输,我喂马、收拾车、扫院子,星期天不上学帮着爸爸跑运输。回到家,看着哪儿有活儿就上手。家里别的兄弟姐妹都被母亲打过,就我没挨过打。在我们家能不挨我妈的打骂,真是太荣幸了。 马俊仁说这句话时神情十分激动,或者说兴奋。 作者在这段讲述中清楚地看到了母亲这个要强的女人对子女赏罚分明的管教,曾经如何有力地塑造着马俊仁。少年马俊仁力争不挨母亲打骂也就是力争这个整日辛劳的母亲的宠爱,是这个小男孩成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我们也便可以想到,在小男孩眼里母亲形象相当高大,她是他面对的世界的重要部分。他整日想着要在母亲面前干什么都像样。一下学,就想着跑回家帮着母亲干活。当母亲眼睛往某处一瞅,地上肯定是埋汰了(东北话脏乱了),他便赶紧拿笤帚扫。母亲夸他有眼力见儿,他就干得更欢了。这种小男孩内心暖洋洋的争先恐后的冲动力,作者听着马俊仁讲述时感觉十分具体。 马俊仁说,记得有一回到了饭点,弟弟妹妹还没回来,因为吃完饭想早点上学,就拿碗先吃了。母亲有些不高兴,说:就你能吃。见母亲说他,他索性吃得又多又快,吃完饭就跑学校了。晚上从学校回来,知道白天惹母亲生气了,低着头进了院门,先拿笤帚扫院子,把里外扫得干干净净,再偷偷瞅母亲,母亲气消了。 马俊仁说:两个哥哥上班去了,弟弟妹妹都比我小,我小时候自己找活儿干,自己琢磨应该干什么,小时候是这么一种性格。 一个力争不挨母亲打骂的小男孩就这样一天天琢磨着成长起来。 考察马俊仁童年少年所处的生存环境,我们看清了因为两个哥哥出去上班,恰好使他处在了“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位置上。他成了父母特别是母亲支撑这个大家庭依靠的小顶梁柱,而他又要在母亲面前争个好,这样,马俊仁那种孙悟空式的斗智斗勇、奋勇拼搏的人格发展就有了充分条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条件。任何人只要想想自己童年少年,进入小孩的思维,就知道那是一个如何强有力的情势。  
母亲是眼神啊(4)
马俊仁自小在那样的环境中不可能不成为马俊仁。 孙悟空在那样的环境中也不可能不成为孙悟空。 四 在家希望得到父母的夸奖,去学校希望得到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