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1/4 页)
南宁皇含笑点头,挥了挥手,待武茗青与季懿轩起身回到武将一列坐下后,又问太子:“何人任随军参赞?”
“儿臣正欲向父皇请奏。”宁兮哲一拱手道:“儿臣想请左相之三子慕孜染一同前往。”
南宁皇闻言稍皱了眉头,看了看太子又扫一眼众臣,视线落到了左相身上:“素闻慕孜染多谋善断,精通兵法,倒也可行;不过……”
朝上众臣皆各自动起心思来。
一直低着头的左相慕祈凡突然于此时起身出列,对着皇上鞠躬拱手道:“启奏皇上,老臣那小儿年纪尚轻毕竟经验不足,不堪委此重任。”
南宁皇搭在龙榻扶手上的右手动了动,磨蹭两下龙榻扶手,脸上浮起一抹淡淡的笑意:“左相过谦了。想当年,武茗青封将时更年轻,不也照样率铁军平定了瑶族之乱?”一句说完,面上又显露出些许忧虑,“但太子这是首次率军出征,若参赞亦无实战经验,难免……朕心稍忧啊!”
南宁皇看似说得轻描淡写,实际却是很担心的,不过自古征战,兵未行而先拂主将之意,这是不吉利的。
低着头的慕祈凡眼神一闪,没有答话。
太子宁兮哲挺直了身子立于堂上,也不说话,但面上神色谁都看得出这是打定了主意就要慕孜染做参赞。
朝上众臣听了皇上这番话,是心思各异,有人悄悄侧目与关系交好的大臣对视一眼。
右相李济舟偷偷瞄了南宁皇一眼,又看了看太子,眼神从左相身上划过,唇角几不可查地扬起,出列快速走至左相身侧,对皇上拢袖一鞠躬后,说道:“启奏皇上,臣以为,慕孜染可任随军参赞,不过可派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任监军。”
“嗯,所言甚是。”南宁皇想了想,皱起的眉头舒展开来,斜瞄李济舟一眼,“以右相之见,命何人为监军合适啊?”
“这个嘛……”李济舟悄悄侧目,眼神快速往朝上一众武将瞄了眼,心中一动,已经想到合适的人选,但精明如他怎会明说。这北境之战的监军一职,看起来是个美差,实际上不会有任何老将愿意去。试想,率军主将是太子,若是北境之战胜了,那是太子之功;若是败了,首先要追究的便是监军之责;何况既然是老将都有几分傲气,又怎么会愿意给年少的太子作监军?
朝中众臣均拿眼看向右相李济舟,都在等他的下文。
李济舟稍微清了清嗓子,才对南宁皇拱手道:“启奏皇上,行军之事臣不便妄下断语,但臣以为北境之战甚为重要,这监军一职恐怕唯有精通兵法又身经百战,且对诸位随军出征的将军都较为熟悉的老将军方可胜任。”
此话一出,朝中众臣大多心中都有了个数。
南宁皇看了李济舟一眼,自是知道他虽不曾点明这老将为何人,但符合他所说这些条件的目前朝中就一位。
南宁皇往武将那边看去,犀利的眼神从众武将面上一一扫过,最后定在一位须发尽白的老将军面上,淡淡地出声问道:“不知哪位老将军愿任监军,助太子平定北境之乱啊?”
那位须发尽白的老将军看起来已经年逾七旬了,绷紧的脸庞没有赘肉,皮肤也没有什么松弛之感,挺直了腰身坐在案几后,浑身散发着一股威严正气。
此时,老将军微抬了头往南宁皇看去,见皇上也看着他,当即面色一正,双掌豪迈地拍了拍膝上战甲下摆,起身大踏步走到殿前,于右相李济舟身旁站定,躬身抱拳道:“启奏皇上,老臣愿随太子出征北境!”
“哈哈……好!”南宁皇闻言大笑起来,满意地点点头,“有武老将军从旁督协,朕就放心了。”
武老将军瞥了眼身侧的李济舟才转身回座。
之前被太子点到的两位朝中大将之一的武茗青正是武山昊老将军的孙儿,此时仰头看了看眼露喜色的皇上,再看一眼爷爷那已经尽白的须发微皱了眉,心里涌起一股担忧,置于案几下的手已经握紧成拳,但他知道此事已成定局,于是也只能在心里暗自焦虑却不能出声说什么。
左相慕祈凡与右相李济舟均向皇上施礼后,归了座。
南宁皇眼神往旁一扫,开口道:“宣朕旨意,封慕孜染为太子少保领京兆五衙师。”
皇上金口玉言一出,礼部立即有人记录下来。
南宁皇的视线又回到台下挺身而立的太子身上,问道:“随军各将就定了,那……太子欲率多少兵力前往北境征讨?”
太子宁兮哲拱手道:“禀父皇,北境有驻军六千,儿臣以为带三万兵力前往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