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1/4 页)
欧洲女性典型的窄颧骨、尖下巴,梢轻柔、眉眼含春、肌肤白皙,虽没有奥黛丽。赫本那样的惊艳之容,怎么也算清新可人、知性善解的良家少妇吧!
老妪和少妇,一眼望去何止天壤之别,可也不能怪林恩眼拙。试想一下,这个年龄的女人只要是外貌和精神比较正常的,即便不浓妆艳抹、花枝招展,也不至于穿着这样一身毫无花饰的暗色调,而且还略微佝偻着腰,远远看去还真是和白山羊胡子搭配得很!
恰到好处的双眼皮衬着一双漂亮的深褐色眼眸,可是,凝结在眉宇间的忧伤确却那样的深沉,以至于林恩情不自禁地怀揣同情怜悯,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我见犹怜”?
古往今来,寡妇门前多是非,年轻且薄有几分姿色的尤其容易遭人惦念。血气方刚的林恩当然不是男人中的例外,但他的连篇遐想更多是情感物质而非生理方面:丈夫去世两年,最初的悲伤或已该被时间冲淡,可她却依然如此忧伤,是因为孩童的不懂事,还是因为日趋紧张的供给连同这不断恶化的局势?
以林恩对欧洲女性的粗浅了解,这位年轻遗孀应该不过三十五岁——也许只有二十五、六岁。她额头上仅留着一缕丝,看样子介于棕色和褐色的头应该是往后盘起的。
对于母亲的呼唤,孩童稚声稚气地说了声“不”,双手依然紧抱着林恩的大腿,唯恐一松手自己的“爸爸”就会消失。妇人孀看了一眼林恩,四目相对之时,各自都有些尴尬。她只好起身,脸庞又重新藏到披巾下面,站立和行走时腰背没有完全挺直,加上衣物厚重,看起来姿势略有些佝偻,而这也是林恩最初把她误认为是“老妪”的最主要原因…=会员手打=*
见孩童不肯放手,林恩左手移至她的股部,轻喊了一句“卡萃丽”。孩童果然条件反射一般松开手,任由林恩将她抱起,全然不介意他满身泥污与汗臭,迅而自然地揽住他的脖子,嘴里呢喃着:“爸爸……爸爸……”
尚未结婚就突然体验到了当爸爸的滋味,林恩虽然心知这是一种“伪幸福”,可看到老者眼中的欣慰、少妇脸上的红霞,心忽然有种痒痒的感觉:带着他们逃往远离战祸之所,每天平平淡淡地过着一家四口的小日子,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选择?
理性的思维迅打断了林恩的这种臆想,眼下护送这些平民尽快到达柯尼斯堡才是正事。孩童很轻,抱在手里也没有太大的负担,只是右手掖了一只箱子又拎着一只,走起路来实在很不方便。林恩只好弯腰将它们依次放下——这时候明显感觉到小女孩搂住自己脖子的手在用劲。
“没事的,卡萃丽,别担心!”
林恩的德语固然蹩脚,但这几个简单的常用语还是能够让人理解的。小女孩的手果然放松了一些,她的听话表现更激了林恩的怜悯慈爱之心。
这两个皮箱子的真正主人,一个戴着黑色绅士帽的老头儿,似乎一早就跟了过来。见林恩毫不怜惜地将他的皮箱子丢在地上,老头儿以惊人敏捷的动作上前,只见他弯腰拾起稍小却重的那个皮箱,嘴里一边很是愤愤地嘟囔着什么。
要论错对,林恩的行为确有不妥之处,于是连声说了“抱歉”,又赶忙扶起另一只皮箱,那老头儿这才停止他的小声抱怨——这家伙并没有自己提第二只皮箱的意思,而是有所警惕地站在一旁,像是准备全程“监督”林恩拎好这支箱子。
林恩懒得跟这守财奴模样的老头计较,他单膝着地,用牙咬着右手的手套尖一扯,裸手伸进口袋摸索片刻,掏出前一天在镇子里用“**沙”冲锋枪跟大个子士兵换来的那颗糖果递给小女孩。
“哇,谢谢爸爸!”
小女孩的哭腔这会儿完全变成了嬉笑,她拿到糖果后并不急于拆开,而是凑到林恩的左边脸颊相当响亮地“嗯嘛”了一口。要知道这张脸至少有四天没有清洗,稀稀拉拉的络腮胡子很是扎人,林恩自己都不愿伸手去摸。
这小小的香吻虽不能彻底扫清林恩心头的压抑和沉重,但至少在这一刻,他找到了新的精神支柱,身心也因此变得轻松了许多。重新戴上脏兮兮的线绒手套,他拎上皮箱起身向前,步子也前所未有的轻快。
老者和妇人也不多说什么,拎着各自的行李默默跟在林恩后面。伴随着沉重的马车声和偶尔传来的痛苦呻吟,近百人组成的队伍沿着蜿蜒的土路缓慢前行。若是全程保持这样的度,抵达4o公里外的柯尼斯堡也就是一天的事情,但林恩可不这么乐观。他知道老弱妇孺的体能是压根指望不上的,走走停停也就罢了,白天要提防苏军空袭,晚上还得小心防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