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国破家亡。
太多的假设没有意义。但我总是固执地想,假如当时殷纣王(子辛)的政策真的得到施行,他的思想得到普遍认同,那么后来的中国会怎样呢?历史会不会少有很多战争和血腥呢?
然而周武王的诽谤毕竟不能完全掩盖事实真相,他所做的一切还是留下了太多的破绽,也因此遭到了后世学真们的许多抨击。
【以下为本文历史背景的参考资料】
早自春秋以来,不少君臣将相、帝王伟人、专家学者就不断为受辛鸣冤不平。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说:“纣(受)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之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见《论语…子张篇》)。”意思是说:“帝辛到底怎样坏,其实不是象传说的那样历害,与其他君王相比,只要他有错,天下的恶事恐怕就都归他了。”
宋朝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认为:“帝辛大造宫殿,建造酒池肉林,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良等罪恶,与桀的罪恶如出一辙,凡桀的罪,就是纣的罪恶,桀纣不分,这些都是把桀的罪加于帝辛。”
《史记》谓帝辛“重刑辟、有炮格(同炮烙)之法。”以及“脯鄂侯尸、剖比干心”等。之后,世人凭借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对帝辛的偏见流传离奇,称受德为暴君,似是杀人恶魔。
到了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奏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二十五篇,又为暴君说增添所谓西周时代的文献依据。
但事实上,居住在朝歌城中的老百姓在世世代代流传的故事中,不乏对帝辛曾经有过的功绩和英姿的称颂。“殷(商)朝六七贤圣君故都”碑的竖立,就成为了清朝顺治年间的一大壮举,当地百姓无不欢悦。
如今,为保护殷都朝歌之物证,淇县有关部门将此碑移立到了摘星台公园内。朝歌是故都、是陪都的争论,似乎随着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而嘎然止声,但人们仍寄希望于历史遗留在地下的文物能有新的发掘与发现,因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历史总是会有新的发现。
【箓骑士的编者按】
一、拜托各位不要从小说和野史里找历史证据,太不严肃了,真对历史感兴趣不妨去从史记以前的中华文献去寻求考证,司马迁在狱中写史记,缺少许多实地考证,所以他的历史书是不可全信的。
二、、帝辛(纣王)是商末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的失败在于,改革政策伤害了“百姓(指贵族,平民没姓氏)利益”最后落得国破家亡,至于后世这些罪名,都是小人姬发和谤臣姜尚之流嫁祸的,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姬发还下令,焚毁了商朝历代的历史文献,残杀商朝所有的读书人(放心,那时读书人不多!),姬发为了掩盖自己谋反的污点,还下令把商朝的历代皇帝都称之为“王”,这样周王和纣王之争就从大逆不道的君臣之争,变成了平等争天下。
三、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尚书》中的《周书》部分,有一篇记录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叫《牧誓》,那里面列举了殷纣王的三条罪状:一、只听信妇人之言。二、对祭祀这样的大事不闻不问。三、对自己的族人亲戚不加重用,反而对那些在周边地区获罪逃亡过来的人予以重任,扰乱商朝的政治。
【牧誓译文节选】(想看原文的去网上搜索)
“母鸡早晨不打鸣,如果谁家的母鸡早晨打了鸣
这个家就预定要衰落下去,
如今的商纣王,只是听信美女妲己的话语
不闻不问,甚至轻蔑地抛弃对祖先的祭礼
抛弃了他作为先王的后裔
不任用同宗的后辈和兄弟
而对四面八方的逃犯和罪人,
十分的仰慕和尊敬,以他们为师,
虚心向这些人学习,信任提拔和任用之,
让他们当上大夫或卿士
让他们残暴虐待百姓(指贵族,秦以前平民没姓氏)
在商朝国邦胡作非为,
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按上天的意志,
来讨伐商纣”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才恢复了皇帝的称号,其实皇帝在商朝就有了,秦始皇并非始皇帝!只是周武王不想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所以才下令坑杀商朝文人,烧毁商朝太庙和民间的一切文献记载,致使我们今天的人只能看到周朝以后的中华皇朝政治和历史,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只是效法周武王罢了,并把此举成为圣人做的事。
第一卷 千古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