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洪承畴。(第1/2 页)
\"何故召见?\"
突如其来的召见,让王舜鼎一脸茫然,皇帝急需一解心中疑惑。
他接过锦衣卫密奏,初览数行,面色已显不悦。
及至尾声,那市井间关于赋税之谣言,更是让他面色铁青,犹如寒霜。
大明官员,素怀忧国忧民之志。
时值大明内外交困,皇上下定决心,誓要重振朝纲,追回流失之税,其理昭昭,王舜鼎亦鼎力支持。
然谣言四起,身为通政使的他,颜面何存?
\"陛下,臣恳请昭告天下,澄清此谣,并遣人严查。\"
王舜鼎手捧奏章,态度鲜明,表达了对皇策的坚决拥护。
\"此事,朕已令锦衣卫处理。\"
朱由校闻言颔首,对王舜鼎的担当颇为赞许。
\"若此风再起,卿以为朕仍须借锦衣卫之力乎?\"
\"陛下,臣有言。\"
王舜鼎心知关键时刻已至,拱手而答,言辞恳切。
\"先帝崩逝,遗诏未达各省,通政司人力匮乏,臣独木难支,仅维持日常奏章流转已属不易,实难兼顾他务。\"
\"人力不足?\"
朱由校闻言,不禁苦笑,心中暗自思量,六部官员尚未补齐,通政司之事尚需时日。
\"吏员可自行招募,官员之事,卿可往吏部催促。\"
言罢,朱由校话锋一转,提出新议。
\"朕欲于通政司增设一职,专司向民间百姓宣讲国策法令,卿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宣讲国策于黔首?\"
王舜鼎眉头微蹙,旋即释然。
\"臣以为,此人需善交际,熟谙民间琐事,方可胜任。\"
沉思片刻,他拱手再言。
\"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洪承畴,此人出身贫寒,自幼随父母劳作,走街串巷,对民间疾苦了如指掌,或可担此重任。\"
\"洪承畴?\"
朱由校闻言,心中泛起涟漪,疑惑顿生。
\"卿何出此言?\"
非是对洪承畴有成见,实乃此人日后行径,令人唏嘘。
然投降非其所愿,战败之辱,谁能独免?哥舒翰潼关之泣,洪承畴山海之泪,皆是时势所迫。
\"陛下,洪承畴自幼历经磨难,深知民间疾苦,其才其志,定能胜任此职。\"
王舜鼎言之凿凿,力荐洪承畴。
时值洪启胤未涉仕途,于水沟馆设村塾授业,洪承畴常匿于篱外,窃听风雅,终得启胤青睐,纳为门前桃李。
及至洪启胤执掌国子监,臣与其素有渊源,闻其誉洪承畴为‘家驹千里,国石万钧’,喻其前程似锦,才堪大用。
鉴于此,吾深信此子堪当重任。
“嗯。”朱由校闻言,颔首沉思,眸中闪烁着睿智之光。
“便让他一试身手吧。”朱由校语毕,挥袖示意刘时敏。
“诏其入京。”刘时敏领命而去。
“奴婢遵旨。”
“黔首宣政之事暂搁,朕另有重任委卿。”朱由校转向王舜鼎,语气中透着威严。
“臣恭候圣命。”王舜鼎躬身以待,心中窃喜于举荐得用,复闻新命,更是毕恭毕敬。
“朕观大明邸报,专为官家所设,而民间亦需知晓国事。然邸报机密,不可轻泄。故欲另辟一报,以飨百姓。”
大明保密,犹如纸糊,昔日崇祯与陈新甲之密议,竟被家童泄露,满城风雨,可见一斑。
邸报虽限官员,而民间求知若渴,或购或抄,机密二字,形同虚设。
王舜鼎深谙此道,闻言即道:“陛下所言极是,邸报保密,臣亦赞同。
且闻有民间商贾,购邸报而私印,以餍奸邪之欲,牟取暴利。”
及至提议外刊,王舜鼎捻须沉思,而后言道:“臣以为可行。此举既能防政令误读,又保政令畅通于民间,防官吏懈怠。且外刊之售,亦可为国库添资。”
然言及人手不足,王舜鼎面露难色,望向龙椅之上的皇帝,似有求助之意:“然通政司力有不逮,恐难负荷此任。”
朱由校亦感棘手,苦笑言:“此诚为难题。”
旋即,朱由校心生一计:“卿可拟条陈上奏,朕拨内帑万金以资此事。并令三经厂调派宦官,设朝报局专司其职。”
三经厂,乃皇家书坊,印书排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