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1/4 页)
'4'这点非常的可惜,事实上,罗斯福在战争刚开对于蒋介石领导对抗日本的贡献相当的肯定,是美国友华派的领导人,蒋介石不能与罗斯福多主动接触,结果造成反华派的军人与官僚蒙蔽罗斯福的判断。
'5'宋子文虽然是蒋介石的姻亲,但是绝非一位迎逢的政客,他不但经常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且与蒋介石闹翻过多次,不管他的做法是否正确,但他是一位很有坚持的政治人物。
'6'当时的英国与苏联,都已经获得美国几十亿到百亿美元的大量援助,才能撑住战局,而中国参战比它们还早,中国的国力原比它们还弱,所以中国需要先打通缅甸通路,获得实质的援助之后,才能展现战力,配合盟国的反攻计划。
'7' 登陆诺曼底的盟军作战,投入的力量是远超过作战实际的需要,根据作战实况,盟军其实只要使用一半的资源,同样可以成功的登陆。
'8'这是史迪威最为恶毒的做法,身为中国战区参谋长,竟然专门做出卖中国战区的工作,而预言中国将立刻被日本打败,根本就是史迪威自从七七事变以来的「职业」性预测,历史的事实证明,中国不但没有像史迪威过去所说的,在中日全面战争六个月之后就被打垮,也没有像史迪威又说的,中国再打一次鄂西会战就会崩溃,事实上,中国后来又打了比鄂西会战规模还要大的六次会战,她还是没有倒。
'9'蒋介石根本就不知道盟国反攻缅甸以支持中国战区的承诺原是一个骗局,十亿美元的贷款,是中国在开罗会议中就提出,罗斯福同意优先考虑的。因此反攻缅甸与贷款并无关联,时间顺序也证明交换条件说的荒谬。
'10'中国是美国的盟国,为了打败日本,她已经是牺牲到民穷财尽的地步,当时盟国并肩作战,由美国提供军火与经费支持,原是反法西斯同盟标准模式。中国比英国与苏联所做的牺牲,都要大得太多,但是得的援助却少之又少,更何况这只是贷款用来周转与维持国家的抗日战争而已,将来会全数还清的。美国政府可以不借,但不必把中国借钱的要求,当成头号公敌来对付。
'11'问题是,盟国又自己推翻决议,取消了反攻缅甸的计画,重开滇缅公路已经无望,那么中国只有等死?
'12'难道马歇尔忘了,盟国并未批准史迪威私自决定的缅北作战计划,蒋介石那有义务出兵支持史迪威个人的作战冒险,中国战区还要不要军力来维持了?
事实上,当时中国还没有拿到多少美国的援助,因为缅甸的通路没有打通呢!
此外,难道中国接受美国援助,是为了要当英国在缅甸的「佣兵」,而不顾自己国家的存亡?
'13'对照其它盟国向美国要求的援助,总共都在百亿美元以上,而且有许多笔钱是有借无还的,中国是规规矩矩向美国借钱,而且保证会还钱的,竟然要受到这样的羞辱,大概美国嫌中国借得太少了?
是不是希望蒋介石应该向斯大林学样,开口要个一百亿美元(而且是从头就打算赖帐的),美国总统反而会亲自将钱送来?
'14'除了偶尔忘记自己是统帅大军的指挥官,把部队丢了就跑(详情请参看三十章滇缅作战)。
第三十四章、日军孤注一掷的疯狂反扑
日本在一九四四年年中,决定将最后有限的兵力,孤注一掷地投入华南。结果日本并未能因此而击败中国,以挽救自己的败局,反而造成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兵力严重空虚,给予苏联“参战”(其实是劫掠)而轻松获胜的可乘之机。实力被抽调一空的关东军,对于苏联红军的攻击,表现的是近乎毫无招架之力。日本终于在历史的决战上,给俄国捡到洗雪日俄战争耻辱的机会。同时苏联入侵中国的东北与朝鲜半岛,给东北亚带来半世纪的战火与威胁。这些都是日本一号作战计划得到“胜利”的历史后果。
一九四三年年中之后,由东条英机所领导的日本政府,已经开始知道,无论是和是战,都无法解决中国事变了。日本既然没有足够的兵力争取战争的胜利,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设法保持现有的战果,以谋求一个较好条件的停战交易。东条政府于是提出了建立日本“绝对国防圈”的概念。这个概念在本质上,已经是不求胜利之被动与守势战略,但是却成为支配日本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
东条英机政府之所谓绝对国防圈,就是设定保障日本本土安全,与维持战争资源供应,所需的最小控制空间。日军大本营认为,在太平洋中,日本最少要据守千岛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印尼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