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部分(第1/4 页)
公子光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公子光命人用符合规格的要求安葬王僚,同时厚葬专诸。
被杀者和杀人者一起被安葬,这其实非常耐人寻味,说明掌权者的内心有多纠结。
在稳定国内情绪方面,公子光驾轻就熟。他知道所有的人都在看着,到底是不是王僚有错误?还是有人帮忙,王僚被说成有错误?
伍子胥并没有因为谋划了整件事情而获得大的赏赐,他只是被封为行人,属于吴国的客人而不是臣子。
专诸的儿子专毅和举荐伍子胥的被离都被封为大夫。
最关键的一点,公子光发仓散粟,周济穷人。
就这一点,老百姓就心安了。
这公子光是坏人?
不信,不信,是坏人他能不急着登基?是坏人他能帮着老百姓?
经历了吴王被刺的动荡,吴国居然很快安定下来。
过了几天,让公子光最揪心的时刻来到了,出使晋国的季札回来了。
季札回国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王僚墓前拜祭。
想必季札非常感慨吧!
假如自己当时听从了父亲和几位哥哥的安排,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可以避免呢?或者王僚安分与做一个臣子,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公子光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找到季札,说自己要让位。
是的,费了半天劲的公子光要让位。
没错,对于王僚公子光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眼前这位是季札,对于季札他什么办法都没有。
因为季札是公子光爷爷和父亲以及两位叔叔都全力认同能够带领吴国走向幸福的领导人。
就是再想做吴王,公子光也不能对季札如何。
杀了季札,然后说季札有问题?
恐怕所有的吴国人都会说公子光丧心病狂!
所以他只能让,说明自己不是为了这个吴王之位。
季札素来视名利如浮云,不然不会违背父亲和哥哥的命令以及努力,避位出奔。
这就是公子光侥幸的地方。
季札看着眼前这位恭恭敬敬的侄子,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自己可以一句话就让公子光白忙活。
但是那要违背自己做人的准则。
季札只是默默的看着公子光。
公子光如芒在背,浑身大汗淋漓。
半响,季札说,只要国家祭祀不荒废,老百姓能够有一位负责任的君主,那就是我们国家之主了!
这句话一说,公子光的心一下子落地了。
侥幸!
公子光如愿以偿,即位吴王,改名为阖闾。
而季札,则甘心为臣子。但是季札的内心始终非常介意这件事情。试问为了不接受王位宁肯出奔的季札,怎么会赞同公子光的所作所为呢?
季札终身没有回到吴国,待在了延陵。而他死后,也就安葬在延陵。
吴国,是季札的祖国,是他的父兄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国家。但是对于季札而言,吴国也更是一个争权夺利的血腥之地。
孔子曾经为季札的墓地题碑:有吴延陵季子之墓
公子光成为阖闾的消息逐渐传播开去,多日前的军事行动和人员调动原来有如此目的!
人们的心里逐渐明白了,可是身处其中的当事人依旧痛苦不已。
比如和楚军苦斗被包围的掩余和烛庸。
被楚军包围不可怕,艰苦作战不可怕,可怕的是得知自己的出征原来是别人阴谋夺权的一部分,这就让人非常痛心了。
没人能来救自己了。
公子光肯定巴不得咱们都被楚军打死才好呢!
忽然之间,这些出征的吴军就成了被国家遗忘的角落。
第十一章 费无极的第二次转弯
吴王阖闾的登基无疑断了在外征战大将的后路,吴国不再是自己能够回得去的国家了!
掩余和烛庸在用泪水祭奠老领导王僚之后,也感到自己处境堪忧。
回去?
回去无异于送死,吴王阖闾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竞争对手安然无恙的活下来的。
剩下的,那就只有一条路了。
出奔。
只有趁着打仗的机会出奔到别国,或许还是条生路。
既然阖闾处心积虑造成了如此处境,那就怪不得我们心狠了。
第二天,吴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