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收复西安(第1/2 页)
一批又一批的降卒被明军士兵从西安城内押送出来,郝摇旗仔细打量后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西安城内的清军会毫不抵抗地大规模投降。
这些降卒的眼神里毫无生气,只有无尽的麻木和呆滞。他们身上穿着肮脏破烂的衣甲,面容枯黄憔悴,郝摇旗甚至怀疑他们是否有力量拿起手中的武器。
然而,当这些士兵踏出西安城门时,他们的眼中却重新燃起了生机与活力。道路两旁,随军而来的民夫们焦急地在降卒队伍中寻找着自己的亲人。突然间,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响彻众人耳畔:"爹!"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降卒双膝跪地,朝着民夫群中的一位老者不停地叩头。老人泪流满面,声嘶力竭地大喊:"我儿啊!你一定要听从咱们军队的安排,努力争取早日归家。爹和娘会在家中等你归来,你可千万要听清楚啊!"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看着自己父亲那红润的面庞,还有身上整齐的穿着,汉子心中的感激如潮水般汹涌澎湃,难以言表。他泪流满面,对着滇京方向重重地磕了几个头,声音哽咽道:“感谢皇上,感谢朝廷,皇上万岁!”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降卒在人群中找到了自己失散已久的亲人。他们有的相拥而泣,有的喜极而泣,有的则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些人大多是被王一正强行掳走的,原本以为此生再也无法与亲人相见,但如今却奇迹般地重逢了。
哭声、呼喊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片感人至深的画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感激之情,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苦难和折磨都烟消云散了。
很快,西安城便被彻底清理干净。明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因为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围困,清军的士气早已消磨殆尽。他们一心只想逃离这座如同牢笼一般的城市,远离战争的阴影。
“他们没有了信仰,所以就没有了坚持!”一名明军中层军官感叹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感慨。
回想起在军校的日子,太子殿下曾经告诉过他们:他们的信仰,就是要让普天之下的大明子民不再受任何人的欺辱,他们是大明的守护者,守护这片土地和人民,便是大明军队的信仰与责任。
在朱慈煊长时间的灌输和教导下,大明军队逐渐建立起了坚定的信仰体系。这种信仰成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支撑着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百战不殆。正是因为这份信仰,大明军队才能够以少胜多,屡次击败强大的敌人。
当初的清军为何如此凶猛?除了拥有精锐的八旗兵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实行了严格的赏罚分明的军功制度。在那个时候,与大明腐朽的制度相比,这种军功制度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无论是八旗兵还是汉营的清军,都展现出了无比勇猛的战斗精神,即使面对数倍于己的明军也毫不退缩。
可是现在呢?曾经不可一世的清廷竟然也开始走上了大明的老路。
八旗兵变得骄奢淫逸,不再像过去那样英勇善战;他们将武器束之高阁,战马也被放逐南山,战斗力直线下降,甚至连十分之一的战力都难以保留下来。
这样的变化令人唏嘘不已,也让人们意识到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坚定的信仰和良好的制度,将会走向衰败。
然而,汉营这边却是一片混乱,藩王们各自割据一方,心怀鬼胎,与清廷完全不在同一阵线。面对如此局面,清廷毫不犹豫地决定舍弃这些藩王,将自己的有生力量迅速撤回关外。
"主子都逃跑了,那些奴才们还能怎样战斗?难道要靠自己筹备粮草军饷来跟咱们对抗吗?我才不信这些人会对建奴如此忠诚!" 另一名军官轻蔑地嘲笑道。
"建奴也是无奈之举啊,他们的八旗兵力不足,蒙古八部又对他们虎视眈眈,根本不听从调遣。再加上汉营各自为政,如果不撤退,恐怕会被我们一举歼灭!" 又有一名军官插话道。
这样的讨论每日都会上演,这是他们在军校学习时期养成的习惯,朱慈煊对此非常赞赏和支持。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战争环境中,及时交流和探讨对于制定战略决策至关重要。通过这样的讨论,将领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明军顺利收复西安之后,整个西安府便尽数落入了明朝军队的掌控之中。在四川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下,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三秦大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焕生机。
然而,在平凉府以西地区,局势却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