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王忠嗣复职(第1/3 页)
第八十四章王忠嗣复职长安,麟德殿。
李隆基眉头紧拧着,心事重重,高力士站在身旁,一言不发,仿佛他不存在似的。
“陛下,您这是怎么了?”杨贵妃颇有些好奇,眨巴着灵动的双眼问道。
“朕是在担心战事。”李隆基眉头拧得更紧了。
“陛下,这事不用担心吧?李昌国他们打得那么好,逻些已经被团团围住了呢。”杨贵妃颇有些意外,捋了捋鬓边秀边。
“你不懂的。”李隆基无心解释,冲高力士道:“高力士,你去把陈玄礼、李林甫和太子传来,朕要与他们好好商议。”
高力士应一声,快步而去。
“爱妃呀,李昌国他们这边是没什么问题,朕担心的是西域。”李隆基站起身,双手紧握,不停踱步。
“西域?”杨贵妃对政事不了解,有些迷糊。
李隆基没有为她释疑的兴趣,挥挥手,杨贵妃施礼告退。
“希望时间还来得及。”李隆基仰首望着殿顶,忧心忡忡。
“见过陛下。”陈玄礼、李林甫和太子李亨赶到,冲李隆基见礼。
李隆基挥挥手,要他们免礼,招呼他们坐下来。
“陛下,召臣等前来可有要事?”陈玄礼的姓子有些急,一坐下来就问话。
“有一件事要与你们商议。”李隆基站定,打量三人道:“吐蕃战事进展顺利,朕很放心。不过,李昌国他们围困逻些,不是短时间内能取胜,三五个月时间是需要的。如此长的时间,西域战事争会如何发展,朕实无成算。”
“陛下深谋远虑。”陈玄礼赞一句,道:“眼下大唐派不出更多的军队去西域,高仙芝他们能顶多少时间实是无法预料,西域之事我们应该做最坏的打算。”
“陈将军所言,臣也赞同。”李林甫是安西大都护,西域战事与他有很大的关系:“大食势大,若是大唐派出的援军太少的话,济不得事,反倒让大食逐个击破。是以,派往西域的援军要多,要一起行动,眼下明显不能派援军。”
李隆基重重点头,道:“援军一事固然重要,却非朕所虑。朕之所虑者,若是大食围住西域,再兵发河湟,既断我平定吐蕃大军后路,又剑指长安,实为心腹之患。”
大食此番东征的军队很多,断定会仅仅满足于西域,一旦把西域拿下,即使不能攻破安西四镇,也必然会有所举动。出兵河湟之地,既断李昌国他们的后路,又威胁长安就成了必然之举,此事不得不防。
“你们说,要如何处置为宜?”李隆基打量着三人问道。
从眼下战局来看,河湟之地就成了极为重要的地方,关系着唐朝的前途,一定要有妥善处置。问题是,眼下的唐朝派不出兵。
“陛下,要不让李昌国他们抽调一部分兵力回转河湟。”陈玄礼沉吟着道。
这倒是个办法,李隆基却是不准,道:“不可。李昌国他们虽然围住了逻些,却还未取得胜利。一旦逻些城里的食物消耗一空,吐蕃必作困兽之斗,不断冲击李昌国他们的营地,一旦李昌国他们手中的兵力不足,就会被吐蕃逃走。”
在饥饿的驱使下,吐蕃要逃,不断冲击唐军营地,是必然之举。若是李昌国他们的兵力少了,说不定就放跑一部分,那后果不是说着玩的。
“那要怎么办?”陈玄礼精通兵道之人,一经李隆基提醒,就明白过来了。
李隆基接着道:“长平大战与此相仿佛,秦国虽然战胜了,却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差点被赵军逃脱。吐蕃战事,不能有任何疏忽。从何处调兵呢?”
唐朝全国的总兵力才五十四五万,吐蕃就调了三十万,余下的兵力镇守各处,难以抽调,要想抽出兵力太难了。
“陛下,臣有一策,或可抽出兵力。”李林甫眉头一揿。
“哦。何策?”李隆基大感兴趣。
陈玄礼和太子李亨的目光齐刷刷集中在李林甫身上。
“陛下,臣以为,吐蕃一灭,大唐的疆域就会骤增万里,需要驻守的大军就会更多,因而眼下的五十四五万大军已经不够用了。再者,还要与大食大战,这兵力就更加不足。”李林甫大声道:“臣叩请陛下下旨,招蓦壮勇从军,大举扩军。”
“嗯。”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成这话,眉头一挑,又道:“招蓦壮勇从军,扩大军队已是迫在眉睫了,此事不得不为。可是,河湟之地的驻守一定要精兵强将,一个不好,就要与大食开战,新招蓦的新军哪能与大食之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