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0(第1/2 页)
就是说只要过去未曾犯罪,任何人都可参与。
这对我们而言是条出路,表明昭国愿意接纳我们关中之人,可这也会毁掉我们关中数百年的根基啊。
此举一旦成为定例,士族的优势恐怕将荡然无存……”
纸张的大量使用,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读书习字,确实也能毁掉士族的根基,但这都还不是致命的。
士族能够传承几百年,从西汉到东汉越来越庞大,那可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学识太好,而是因为汉朝的举荐制度。
在考试制度不能通行天下的情况下,人才是怎么出来的,确实有举孝廉这一途径。
但举孝廉的名额其实很珍贵,在最开始的时候还真的能够选拔出人才,后来已经完全成为了士族阶层里面的名额,普通人已经没机会得到了。
所以汉代官员发掘人才的一大重要方法就是通过举荐制度来发掘官吏。
而举荐官员的举主,必定和自己举荐的官员形成深厚的政治同盟,结成利益深厚的关系。
在东汉的风气下,若是举主过世,还要跟着一起守孝,可见这政治同盟关系有多坚固。
所以在汉朝几百年的制度实行下,哪怕中间经历了王莽之乱,但依然没有毁掉这群士族的根基。
因为他们通过互相举荐的方法,早就已经掌握了这场政治游戏,完全将权力控制在了他们这个阶层内部。
而关中之地的人,虽然这些年有些没落,主要是因为光武帝建都洛阳,导致政治中心东移。
所以关中之地的人再难以出现朝堂高官,但这不代表他们就完全没有政治实力了,至少在关中之地,依然是他们的天下。
可是现在,昭国占据关中之地,虽然没有对他们这群士族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没有动用那把刀大杀特杀。
可是这项考试制度却几乎要掘了他们的根基。
一旦考试制度形成常态,未来他们再也不能通过过去的关系结成利益深厚的同盟了。
所以韦端才颇为犹豫,因为他作为过去政治制度的受益者,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他们这群士族会遭受多大的损失。
可是人家昭国有刀有粮,完全不依靠他们这些士族,占据关中之地后就调来了粮食武器兵卒。
而他们连谈判的资格都没有,这就让人很难受了。
杜畿家族早就没落了,所以在权力的游戏当中,他并没有得到优势,反而感受到了这群人对他们寒门出生人带来的阻碍。
就是因为他们霸占着官吏的位置,这才让他们这群没落的人难以出头。
“韦兄,这天下已然乱成这般模样,我往昔曾思索过诸多缘由,那时认为是天子昏庸所致,也想过是宦官当政之祸,甚至思索过是否是天命如此。
可如今我却骤然惊觉,韦兄所在意之缘由,恰是大汉天下乱象丛生之根源。
这话或许有些刺耳,但我却深感,若依旧沿用过去制度来治理天下,这天下是断难好转的……”
此言一出,韦端瞬间征住了。
两个人出身不同,所在意的东西自然也不同。
杜畿已然没有家族势力支持,所以他必定是要参加考试,寻求在这场考试当中获得考试名次,然后在昭国中获得仕途升迁之路,未来在昭国一展宏图。
那么他们韦氏呢?
如果继续观望下去,若是让这些寒门之人首先占据高位,未来岂不是韦氏完全没有出头之路了,有些机会可是可遇不可求的。
就像那个年纪轻轻的贾衢,还有徐晃。
就因为在第一年参加了考试,如今年纪轻轻就已经占据了高位。
来得早有时候优势是很大的,未来官吏的升迁之路只会越来越艰难,而如今昭国缺乏人才,若是现在参加考试,很有可能提前占据高位。
这种事情韦端几乎一瞬间就想明白了。
他不能阻止其他人参加考试,那为了让自己家族不没落,那他就必须妥协。
这简直就是明晃晃的阳谋,根本就没得选。
除非他能带领关中之地的人造反,把昭国赶出去,显然这又不太可能。
在关中之地的豪强士族考虑今年秋季考试到底要不要参加的时候,郭嘉已经在关中之地四处游历了许久。
他并没有马上去求见杨秋这位昭王,反而在关中之地的各个郡县上随着商队四处游历,观看关中之地的变化。
最近这一次,郭嘉跟随的是糜氏的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