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洪武四大案之胡惟庸案(第1/4 页)
洪武十三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洪武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骤然爆发!胡惟庸此人,乃是濠州定远人士。遥想当年,朱元璋挥军攻打河州之际,胡惟庸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其麾下。
回首胡惟庸早年的仕途历程,除却起初那短短两年之外,他竟在地方州县出任官职将近十载光阴。在此期间,他饱经世事沧桑,历经风雨磨砺,从而积累下了极为丰厚的地方治理经验。正因如此,胡惟庸后来才得以胜任丞相一职,且在位时长多达七年之久。不得不承认,虽说胡惟庸最终沦为奸佞之徒,但却绝非碌碌无为之辈。
话说朱元璋成功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依旧沿袭着前朝元朝的政治体制,设置了中书省,并分别委任徐达为右丞相、李善长为左丞相。要知道,在大明朝廷之中,向来是以左为尊,故而李善长的地位明显高于徐达。再者,鉴于徐达常年领兵出征,驰骋疆场,致使中书省的实际控制权实质上牢牢掌握在李善长一人手中。
就在此般背景之下,胡惟庸亦被回调至京城,获任太常寺卿一职。待到洪武三年之时,已然年届五十六岁高龄的李善长,因其身体日渐衰弱,精力不复往昔,在处理繁杂政务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乎,李善长便向朝廷举荐胡惟庸,使其得以顺利踏入中书省,出任参知政事一职。
明初时期,中书省乃是朝廷中的核心机构之一,其官职设置颇为严谨。其中,最高职位当属左右丞相,他们位高权重,掌控着国家大政方针;其次便是平章政事,同样身负重任;再者为左右丞,负责协助处理政务;最后的职位则是参知政事。
然而,由于开国名将徐达常年征战在外,并不常在京城,而平章政事一职更是在常遇春逝世之后便一直处于空缺状态。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胡惟庸踏入了中书省。当时,排在他前面的仅有区区三人:左丞相李善长、左丞汪广洋以及右丞杨宪。
没过多久,李善长因年事已高且思念家乡,遂向朱元璋申请辞官还乡,治理地方事务。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朱元璋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时间竟不知应由何人来接替李善长的位置。于是,他想到了足智多谋的刘伯温,并向其征询意见。
刘伯温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杨宪虽然具备一定的才能,但却缺少作为丞相应有的气度与格局;至于汪广洋,此人见识狭隘,甚至还比不上杨宪;而胡惟庸呢,则犹如一匹烈性难驯的骏马,如果任用他担任丞相,就好比用一头弱小的毛驴去拉动沉重的大车,不但无法推动前行,反而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大明王朝的倾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两个月过后,杨宪在淮西集团的猛烈打压之下,最终被朱元璋下令处死。如此一来,中书省内便只剩下汪广洋和胡惟庸二人可供朱元璋抉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反复权衡,朱元璋最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准许李善长告老还乡,同时任命徐达出任左丞相。
汪广洋被任命为右丞相,胡惟庸则成为了左丞相。与此同时,李善长离开了朝堂,杨戬不幸身亡,徐达虽然名声在外,但实际上却并无实权。如此一来,挡在胡惟庸面前的就只有汪广洋一人了。诚如刘伯温曾经所说,自从汪广洋晋升为丞相之后,其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开始慢慢暴露出来。相比之下,胡惟庸在工作中的表现极为积极主动,没过多久便成功地获取了朱元璋的欢心与赏识。
洪武六年正月,朱元璋认为汪广洋在任职期间毫无作为、碌碌无为,于是将他贬谪至广东去担任行政参政一职。自此以后,胡惟庸便以左丞相的身份开始负责主持中书省的日常工作。一直持续到当年七月,胡惟庸正式转正成为了右丞相,总算是如愿以偿地达成了自己多年以来的愿望。
在最初担任丞相的时候,胡惟庸对待工作可谓是兢兢业业、勤奋努力,并且行事小心谨慎,渐渐地赢得了朱元璋对他的充分信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的权力越来越巩固之后,胡惟庸开始变得骄傲蛮横、独断专行起来。朝廷里大大小小的各种事务,有时候他甚至都不向朱元璋禀报一声,便自作主张地做出决策。六部官员呈交给中书省的奏折当中,只要是有对他不利的内容,胡惟庸都会私自扣押下来并藏入隐秘之处。与此同时,一些热衷于政治投机钻营的人也逐渐聚拢在了他的身边。
话说那陈明与忠诚图皆为胡惟庸的心腹之人,而这手握重权的胡惟庸,一面大肆扩张自身势力,将其兄长的女儿许配给了李善长弟弟之子,使得两家人的关系愈发紧密;另一面则不择手段地打压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合之人。譬如,翰林院学士吴伯宗只因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