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在每年年底,除去1937年(1—6月的平均数)和1948年(7月),1937—1945年,中国未被占领地区主要城市平均零售价格指数(杨格:《中国与援助之手,1937—1945年》,第435—436页);1946—1947年,全中国;1948年:上海(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中国的经验,1939—1950年》,第372—373页)。
1949年5月,上海解放。
根据上海市军管会发布的训令,包括太平保险公司在内的64家华商保险公司和42家外商保险公司获准恢复营业。此后10余年间,国内保险市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顺势而为的太平保险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对私营保险公司“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主导下,1951年下半年,上海25家私营华商产物保险公司开始酝酿合并问题。同时,天津的3家私营保险公司也派代表赴上海联系,表示愿意合并。这28家私营保险公司分别组成太平和新丰两家保险公司,其中国营背景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入了一半以上的资金。
1955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由其上海分公司提出了《关于公私合营太平、新丰保险公司合并的方案》,建议两公司合并后的业务重点将放在国外,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领导下的一个专业性保险公司。
民营保险的历史被暂时终止,伴随一个时代的结束。
1956年8月1日、2日,太平、新丰两公司在上海《解放日报》刊登联合启事,宣告:“自1956年8月1日起,我两公司合并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并将合并后机构迁移北京办公,两公司原在上海机构同时撤销。”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亦同时刊登通告,“同意接受该两公司在上海地区签发的保险单尚未满期的保险责任”。太平、新丰两保险公司的合并、迁京、停办国内业务,标志着中国保险市场从此进入国家专营(人保独家经营国内业务)的时代。
根据两公司最后一次董、监事会议的决议,新的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的任务是:加强对国外分支公司的领导,积极开展国外业务,继续为侨胞服务和替国家积累外汇资金。
太平保险公司自此移师海外,这一去就是45年。
45年后,另外一位国内保险业强人将“太平保险”和“太平人寿”两张牌照再度唤醒,以当时极为稀缺的内资保险公司身份“复业”,重返内地市场,翻开新的一页。
1949年之后,还有一家得以延续其之前名字的华商保险公司——就是中国银行旗下的“中国保险公司”,至今在海外市场,仍然可见“中保”名称。
人保轮回:“四起三落”
对旧中国私营保险的改造只是春花一支,同一时期,长期雄霸中国保险市场的市场主体迅速分化,各奔东西。
所谓“官僚资本保险”,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接管;而外资保险则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全部撤离了中国市场——1949年外商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的62%,1950年下降为9。8%,1951年为0。4%,1952年仅为0。1%。到1952年底,外国在华保险公司陆续申请停业,全面撤出中国保险市场。
不破不立。
1949年8月,陈云主持了在上海召开的新中国成立前一次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会上,上海财经会议金融小组建议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49年9月21日,陈云和薄一波向党中央报告,建议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这年10月2日,好消息传来,薄一波给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写信说:“汉宸同志,中央同意搞保险公司。”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式成立,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总经理由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景云兼任,副总经理为孙继武。
百废待兴,刚刚成立的中国人保人才奇缺。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1950年11月,天津印钞厂职工训练班改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培训班,全体学员奉命调往该公司工作。
曾于1984年12月至1990年7月间担任中国人保董事长兼总经理、党组书记的秦道夫就在其中。
秦道夫曾回忆当日的情形:“1950年12月,我从天津市乘火车到北京。下车后我肩上扛着一捆行李,手里提着一个小包,走出了前门火车站,穿过正阳门,越过棋盘街,来到西交民巷中国人民银行人事处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