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页)
其实,泰康不是陈东升的第一次创业。市场有谚巧妙地总结了陈东升的三大事业:陈史无前例地赚了三种人的钱,古人、今人和未来的人。
古人的钱是指陈东升创办的嘉德拍卖,拍卖当然是和古人、古物相联;今人的钱是指陈东升出任董事长的宅急送,宅急送是现货买卖,赚现在的钱;未来人的钱就是指泰康人寿,寿险公司当然是赚未来的钱。
“麦肯锡药方”
寻找保险业经营真谛的过程中,麦肯锡就是中国保险行业的一面镜子。
1996年,平安的高管们已经察觉,公司业务高速增长的背后暗藏着管理滞后的危机。在台湾师父的引荐下,大名鼎鼎的麦肯锡进入马明哲的视野。但是,对把脉之前是否需要请“洋大夫”,平安内部却引发争论。
平安寿险公司董事长王利平曾回忆:“当时作出聘请麦肯锡的决策是非常艰难的。许多人怀疑,花数千万元请来的洋大夫,能对平安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
马明哲的账算得更细:“通过麦肯锡咨询,只要我们加强管理,保单持续率提高一个百分点,营销员脱单率降低一个百分点,或者全国700多个机构平均每年每个机构节约成本三万元,或者少一个机构发生重大失误,这些费用一年就赚回来了。”
1996年底,以张子欣、吴岳翰为首的麦肯锡工作组在诊断了平安的投资体系后,开出了第一剂药方:建议改变组织构架,把投资分成战略资产分配、战术性资产分配、投资风险控制三个部分;建议公司加大资金上划力度,成立结算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建议公司停止放贷和实业投资,所有资金投向国债,信托全部转向清理资产、回收贷款,简称清收。
仅仅第三项建议,就使平安获益甚巨。
当时国债利率高达10。98%,免交所得税。如果按照实业投资要有20%的回报才能与之相当。于是,平安把到期收回的贷款和分公司上划的保费共计100多亿元资金全部购入国债,缓解了巨额利差损的压力。
此一役成为平安津津乐道的妙手之一。“麦大夫”乍一出手,就旗开得胜。
随后,“平安的抱负(战略规划)”、“平安寿险的流程改造”、“人力资源项目”等相继展开。平安成立了以王利平为负责人的发展改革中心,发展改革中心既是战略研究中心、管理改革中心,也是推广执行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中心成为“平安的改革发动机”,地位之高,作用之大,可见一斑。
马明哲曾经评价“麦大夫”(平安内部有时也称“老麦”,而把发展改革中心戏称“小麦”)的医术:“和麦肯锡合作的最大意义是改变了平安的观念,让平安的视野开阔了很多,把平安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1997年之前,平安是粗放式管理,1998年之后走上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路子。就如请医生来做一次体检、并开出处方来。我们知道了潜在的问题,明白自己是在沙滩上盖楼——那只好推倒重新打地基”。
“与麦肯锡公司的合作不仅是获得诊断、规划和方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干部。”所言非虚。例如任汇川,平安新生代高管中的领军人物。1998年,入职不过6年的他便得以参与麦肯锡为平安提供的咨询项目,并参与了整个财险的组织架构设计、流程再造、客户群分类等一系列改革方案的制订和执行,任职发展改革中心副主任,为日后的崛起奠定雄厚的基础。
实际上,连“麦大夫”团队中的主要成员张子欣、吴岳翰都最终加盟平安。
平安用麦肯锡有自己的独到地方。
马明哲如此评价平安的麦肯锡之道:“我们请麦肯锡来做,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设计方案阶段,他拿出一个全球的最佳典范,做出发展趋势,同时分析现状,告诉你怎么走这条路。第二个阶段,做一个行动方案,怎么去实现,需要什么资源。第三个阶段是提出试点,做推广。我们任何产品在全国推广,都是先做一个省,再做三个省,再做五个省,然后在全国推。”
“如何用这些方案,就要看领导有没有这个决心。比如我们的公章上收,我们在全国上收了8000多个。”
但是,麦肯锡也并非上帝。
平安还保留一份清醒。“并不是任何药方都是符合中国水土的,很多改革项目上,平安也都进行了自己的消化和解读。”指望着“洋大夫”的神奇一指,就点石成金,其实也是一种幼稚。
此后,很多保险公司希望复制平安的用法,却是画虎不成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