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1/4 页)
晟习肽曜钗���牧�搿�
此后,平安开始为疯狂付出代价。
对于种种质疑和媒体报道,4月8日,中国平安勉力做出回应,解释平安的交强险经营费用情况和高管薪酬体系,并表示将所谓交强险经营与高管薪酬做牵强的联系,不符合事实。
增发和高薪门仅仅是萧墙之乱。
初尝海外投资的平安,一抬头就撞了南墙,经历了海外投资的富通之痛。
2007年11月27日,平安高调宣布通过旗下寿险公司已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成为富通单一第一大股东。
这原本是一场被平安看好的联姻。不管是财务角度,还是战略意义,投资富通似乎都是一桩好买卖。
从公司策略,收购富通,这是平安布局全球,完善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三支柱”的重要一步。巧合的是,2008年,是中国平安成立的20周年。过去的20年中,平安完成了四个“五年计划”。在第四个五年中,平安初步完成了综合金融模块的搭建。非保险的金融业务是平安未来国内战略的重中之重。
链接:马明哲眼中的平安20年
第一个五年,1988年到1993年,我们是探索,不知道怎么走。
第二个五年,我们找到了保险发展的方法,那时候开始探索国际化的发展,包括引进摩根、高盛就是那个时候。
第三个五年,我们预测到将来这个市场要开放,将来可以跟外资同台竞争。我们当时提出来,国内的企业国际化,国际的企业本土化,就看赛跑谁快,实际上,前者的难度更高。但是拿来主义、过桥付费就是当时的思路,于是开始了综合经营的探讨。向人民银行申请综合经营,保留牌照。
第四个五年,综合经营的模块形成了,2002年国务院批准了,2003年形成了。我们觉得保险未来有很大的优势,并开始探索非保险的发展道路在哪里。
(摘自《马明哲:从打破坚冰到突出重围》,《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2月30日。)
名分上,中国的金融机构将首次出现于全球投资机构之前。2008年4月2日,平安在深圳和富通正式签署协议,前者以2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0。2亿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旗下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富通投资更名为“平安富通投资”。
一个细节惊艳市场,平安采取了现金支付的方式。
在提供给分析师的文件中,平安回答了“为何选择富通投资管理”的四大原因:“可观规模”,截至2007年12月,富通投资和荷银资产管理共管理2450亿欧元的资产;“可持续增长和优良的业绩”;“独特的分销”,以及“多元化的业务”等。
除此之外,平安还算过一笔小账:富通投资多年以来的内部分红收益率为6%~7%左右,按照平安保险资产配置的大原则,依样画葫芦,平安保险投资富通亦是划算的。
马明哲在反思富通投资案例时,曾经将平安的小算盘一一列出:“当初投资富通的主要考虑是,富通是欧洲领先的金融集团,有着良好的公司治理、既往业绩及适合公司需求的分红政策,与公司的保险基金久期较为符合。根据富通的历史业绩,公司以及财务顾问所进行的财务模型测算,该项投资能为平安带来稳定和长期的回报,与平安寿险的长期负债是很好的匹配。同时,该项投资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平安资产的全球化合理配置。另外,除了获得财务投资的价值外,平安还可以引进、学习其综合金融、资产管理及交叉销售等方面的领先经验和技术,增强平安在本土的整体竞争力。”
但是,综观中国大型企业出走海外,无一例外都是铩羽而归,屡败屡战。平安能够免俗么?
彼时,市场的担忧之一在于价格。
中金公司分析,根据富通公布的资料整理,富通投资管理公司(合并荷银资产管理)2007年的净利润约为2。57亿欧元,50%股权的净利润则为1。29亿欧元,那么平安21。5亿欧元对价所对应的2007年静态市盈率为16。7倍。而招商证券估计,动态市盈率可能接近20倍。“(这一)估值是无法说便宜的。”招商证券的报告认为。
更大的担忧在于整合。
汇丰3月底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对于平安入主富通,至少有四大疑问:“本地之外的多元化是否是正确的战略选择?”“资本金是否可以更有效地运用到成长中的本地业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