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于是李广拔刀自刎,一地鲜血如同梅花飘落。
【个性点评】
他们曾用诗句这样缅怀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也有人将卫青和李广放在一起来对比:“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些诗句不提也罢。
。。
李广:有些错永远不能犯(3)
司马迁也曾意味深长地引用《论语》里的话语赞扬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说过之后,他依然意犹未尽,又深情地说:“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说完这句话,他依然感到意犹未尽,于是再次旁征博引地说:“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能被司马迁这样一赞三叹地表达敬意的汉朝人物实在少之又少。
然而,在我看来,李广一生的悲剧都源于他和梁王的那次私下授受。在“七王之乱”的政治背景之下,如同惊弓之鸟的汉景帝已不再相信任何诸侯。因此,皇帝对于任何僭越行为都有一种从生理到心理的排斥。不幸的是,李广无意之中踩到了高压线。从此,李广在汉景帝心里就被打入了另册。皇帝手里有的是官帽,也有的是封地,但他却没有理由将这些赏赐给自己不信任的人。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政治失误从来就没有改正的机会。因此,终汉景帝一朝,李广一直在第一线疲于奔命,却从来不见提升。生不成名身已老,时光不会因李广“无功”而停留。
当一个朝代冉冉而去,任你心雄万夫,任你被各界誉为“飞将军”,任你的白羽“没入石棱中”……全都没什么用途。
。 想看书来
李牧:让我打仗?我就“拖”(1)
战国时期,赵国离匈奴最近,匈奴衣食匮乏了,就侵入赵国的边境,大肆掳掠一番,把男人掳去做奴隶,把妇女掳去给军兵取乐,牲畜掳去放牧。面对这个纵马驰骋,来去自如的对手,赵国上下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赵国派大将李牧去驻守雁门郡(今山西代县),李牧也没有对付匈奴的好办法,干脆就用了最笨的一招:拖。作为边将,李牧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设置官吏,不受朝廷的干涉,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不光官吏的任命权在李牧手上,防区内的所有租税也都归李牧征收。李牧把租税都收入自己的幕府中,却并不滥用,而是全部划归为边防守军的经费。
这一笔租税为数可不算少,李牧乐得大方,每天都杀几头牛犒赏兵卒,对他们的待遇十分优厚,以此激励他们练习骑射。同时加强战备—维护好烽火台,军情紧急时保障通讯畅通;大量派出间谍,刺探匈奴的动向……总之,战备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与此同时,李牧下了一道死命令:“如果匈奴入侵,所有人马立刻退入军营中,不能和匈奴作战,有胆敢和敌人接战的,有擅自去追捕敌人的,一律斩首!”因此匈奴每次入侵,兵卒们就点起烽火通知各处守军退入城中固守。
如此数年,李牧的军队从未出战,但是百姓、牲畜却也没有什么损失。
这个笨办法很让人瞧不起,匈奴和边防守军都认为李牧是出于胆怯。兵卒们平常在一起聊天,都哀叹说:“唉,怎么摊上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的将军啊!”
朝中大臣也众议汹汹。赵王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谴责李牧,李牧说:“我就这样,陛下您要觉得我不行,您就换人吧。”
赵王一听,你这不是将我的军吗?你怎么这么固执啊!大怒,把李牧召回朝中,换了另外的将军代替他。
这个将军很有进取心,匈奴一旦入侵,立即出战,但是匈奴人强马壮,赵国的军队根本不是对手,结果不仅战士减员,百姓、牲畜损失极大,边境上几乎不能耕种、放牧了。
赵王一看这可不行,又来请李牧重新出山。李牧像对待匈奴一样对待赵王,也来了个“拖”字诀:闭门不出,称自己有病。赵王厚起脸皮,数次强迫李牧去雁门郡抵御匈奴。李牧端足了架子,这才说:“赵王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