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老妈,爱你,明天见(第1/5 页)
【#何为孝#】
【中午时间老师来到教室,发现有一名学生还没来。
“李士博咋还没有来?”
“他在餐厅吃我们剩下的骨头。”
老师得知此事后,立马前去寻找。
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孩子说自己年纪小,随便吃点就饱了,
可经过老师的调查才得知,原来是孩子把自己的午餐给了患有智力障碍的母亲。
当孩子每天去上学的时候,她的妈妈就会一直在学校门口守着孩子,怕妈妈在学校门口受饿,所以就把自己的饭给他。
母亲患有智力残疾,父亲也因为意外离开了人世,家里还有两位姐姐。
平时她一家人就生活在叔叔家里。
就这样,在这个最需要自尊心的年纪,他却选择了懂事。】
评论区:
〖可真是盖伦出无尽,刀刀暴击、刀刀沉默。〗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孩子,还恰好是我的孩子。〗
〖放古代应该符合举孝廉。〗
〖我一个站的,给我看感动了,今天免费。〗
大秦时期,咸阳。
始皇看了看扶苏。
“阿父,你放心,如果你傻了,我也会这样的。”
“唉……”始皇长叹一声,一脚踹了过去。
“彼其娘之!”
“你是不是傻子!!!”
始皇心累啊……母亲母亲不爱我,长子长子是个傻子。
咋滴,大秦国运全加我头上了,一点没给后代留?
汉以仁孝治天下,并由此衍生出了着名的举荐制度——举孝廉。
刚开始底层人尚且有机会,但随着朝堂势弱,举孝廉成为贵族独属,变成了一种邀名望的手段。
孝肯定是孝的,但普通的孝并不能脱颖而出。
于是大家绞尽脑汁,纷纷表示要孝出新风格,孝出新水平。
到了魏晋时期,世家共治阶段,“孝”成了一种大型疯狂表演秀。
比如卧冰求鲤的主角——王祥,你以为他很穷,不被父亲特爱……
其实人家是琅琊王氏内定的下一任家主。
卧冰求鲤只告诉你,他看见两条鱼跃出水面,连忙脱下衣服包裹着,光着身子往家跑。
但他忘了告诉你,岸上有奴仆家丁数十人,这个拿着貂衣、那个抱着暖炉,还有人在岸边热着姜汤。
元朝。
郭守正准备将24位古人孝道故事编撰成书。
“二十五孝!”
古人的事只是口口相传,真假不得而知,但这天幕可是人人都能看见,做不得假。
并题文:“有童子,姓李,名士博,年十岁。其父早亡,家贫甚,母有疾而痴,又有二幼姊,生计艰难。
士博入乡学,学中有膳以济贫生。一日,师见士博拾同窗弃骨而食,怪之。乃潜察焉,乃知士博每以午膳奉母,己则食同窗残羹剩骨。
午时,士博常蹲于校门,母立于外。其孝行纯笃,闻者皆动容。师感其德,传其事于乡里。众人赞曰:‘此子虽幼,然孝心如斯,真乃人中之杰,乡之典范也。’
夫士博,处困境而不屈,怀孝义而不馁。以十岁之龄,行大孝之举,诚可嘉也。愿其德馨远播,励后人以孝悌,扬中华之美德。”
大明,应天府。
“免费的午饭?”
老朱感叹道:“后世当真富裕啊。”
洪武二年,老朱下令在全国广泛兴建学校:令郡县皆立学校,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
各府、州、县都纷纷行动起来。政策当然是一刀切,府级学校,学生定额为四十人,州级三十人,县级二十人。
虽然老朱秉性吝啬,但在教育上,朱元璋还是挺大方的。
府、州、县各级学生,都可以享受国家补帖,每人给米六斗,额外还有鱼肉供应。京师的太学学生待遇更好,国家包发校服,包供食宿。
结了婚的,还可以带家眷入学,家眷们的生活供应,由马皇后亲自负责。
学生们离家日久,老朱还给他们发新衣服一套,路费钞五锭,让他们回家看望父母,过春节、元宵,还有过节补助金。
但这是优中选优的学生,并不是说你是个适龄儿童就可以进去读。
就这,老朱虽然从未克扣资金,但每每想到都心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