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部分(第1/4 页)
我们在隧道里走了两个多小时,前面终于出现了一座石室。石室呈方形,大小如一间厨房大小,里面有一些简单的陪葬品。全是一些瓷器,但是大部分己经零破碎完了,还有一部分其本是完好的。完好的瓷器体有大有小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元瓷。是一些青白瓷、白釉瓷、蓝釉瓷和红釉瓷,全是一些杯、碗、盘、匜、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日用瓷器。
看这些青白瓷胎子很白,坚致,细密,胎体较厚,施釉略厚,白中透青,不透明,除了部分光素无纹的以外,也有用刻、划、印、堆塑、点彩、镂雕等方法装饰的,蚜纹饰有云龙、卷枝、卷草、牡丹、莲瓣,在盘和碗内心凸印朵花,堆塑是常用于器盖或器身的装饰。
这元代青白瓷器型较多,除了日常用的盘、碗、高足杯、瓶、罐、炉以外,还有一些新器型如葫芦形的执壶、扁执壶、多穆壶、匜、砚滴、笔山等。体形通常厚重饱满,瓶、罐等器下腹和胫清瘦,盘、碗体大而圈足小,都有头重脚轻的感觉,一看就是典型的元代青白瓷,这种陪葬品,也只有在元朝墓中才最常见到,由于可以断定这下面应该是一座元墓。
余下的瓷器多是白釉瓷器,看其胎子极细白,坚致,胎体较厚,施釉亦厚,白中泛青似鹅卵,润如堆脂,多印花装饰,有云龙、龙凤、花卉、缠枝莲、卷草…
第665章 :不大的墓室
还有一些少量的蓝釉瓷和青花,这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它是以钴蓝为着色剂,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元代昨釉瓷有光素无纹,有的饰有刻白纹饰,有的加绘金彩。
元代景德镇创新品种,多以铜红为着色剂、经高温在还原气氛虽烧成的,由于铜红的烧成技术比钴蓝还要难以掌握,因此成品极少,仅元大都遗址有少量出土,只有盘、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青花是用钴料在白色坯胎上绘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一次烧出的白地蓝花瓷器,不罩釉烧出来的纹饿是黑色的,常见器物有高中产杯、碗、盘、匜、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多以小型日用为主。
还一些青花瓷器,是以大件器物为多,其特点就是这种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
另我们饱和兴奋的是,终于给找到了墓室。最起码能证实我之前的推测估算,这条隧道就是通向墓道中去的,从侧面也能证明出这条金脉隧道,并不是食金蚁吞噬出来的,而是墓主人用人故意打通的。
瓷器工艺在元朝有非常重要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发展的转折点,这个时候传统窑址的生产并没有完全停顿,但产品质量较粗犷。这时比较重要的是景德镇的崛起,景德镇烧制成功新的品种的瓷器、青花,成为后来明、清的主要瓷器品种,因而完全改变了中国瓷器的生产面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个时候由于外销需求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也逐步的增多,烧造技术更加成熟。
而这座地下大墓,很可能就是一座巨大的元墓,。不知道这个拥用龙纹徽章的大墓主人:它会是谁?之前所有拥有那徽章的墓主人,可都不是一般的帝王,难道是忽必烈或者是成吉思汗不成!
虽说,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相传他死后是以金盘子、金碗、金筷子做陪葬,并穿着一身金甲葬在一段大树里,将那树腹掏空做为他的棺椁,葬在了沙漠之中。相传他死时当着一头老骆驼的面,将那头老骆驼的小骆驼杀死,并将小骆驼的血洒在成吉思汗的墓上沙面上,然后用万马将大汗的坟面踏平播种了牧草,等来年只有那头老骆驼能嗅得见自己小骆驼的血腥味,可以找到成吉思汗的墓。等那头老骆驼个死,再也没有人能找到他的墓了,现在内蒙古的那个成吉思汗的墓只是他的衣冠冢,大汗真正的墓,有人说肯定是在外蒙古,我确不那么认为。
因为,蒙古人最注重于与大自然结合的观念,他们认为来人来自于大自然死后也得归于大自然,所以葬棺多以大树之类的,只要能以容纳自己尸身做为棺椁就行了。不过后来蒙古人入主中原,也受到了汉人的厚葬习惯的影响,也开始使用棺椁重葬了。
我感到成吉思汗下葬的传说,只是他的子孙为了掩盖世人的一种引人耳目的手段罢了。不管蒙古人再怎么注重自然结合的观念,我坚信一点,没有一个有权力的人,会不想自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