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当皇帝的人,而且是李渊这样的老实人,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看来是真的急了。
于是李渊盛怒之下让人把他押进大牢。
不过和刘文静不同,斐寂的这个案子算得上是虎头蛇尾,吃了几天牢饭,李渊就过意不去,把斐寂立刻又放了出来,待遇依旧,甚至还更好了,叫他还是一口一个“斐监”,语气缓和,不愧其老好人本色。(寻释之,顾待弥重)
刘文静打了败仗,被关进牢里,如果不是李世民后来打了胜仗,估计他是出不来的;斐寂进去吃了牢饭,没几天李渊就把他放了出来,这其中缘由,倒也实在耐人寻味。
刘武周步步紧逼,越来越急……
牛人出场
我不是啰啰嗦嗦的人,但是我想再次强调一遍,刘文静死了,李世民真的……很不爽。因为对他来讲,刘文静之死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得力下属的离开,更标志着朝廷中对他已经有所防备,以及李渊的感受已经……。
可是斐寂的能力摆在了那里,除了李世民,也没人了。
但问题是,刘文静死了,李老二对朝廷可谓是草木皆兵,生怕老爹来个一锅端,再加上李老爹没有买他的帐,现在自然要耍耍大牌——不动了。
好吧,就只能祈祷在太原的李元吉智力突然爆发了。
值得一提的是齐王李元吉的表现,据史料明确记载,李元吉可是耍长矛的好手,轮转如飞,长矛在手,敌人不愁,除了尉迟敬德压根没人能打不过他。
可是李元吉同志明显比较谦虚,不想暴露自己的绝世武功,刘武周打到太原城下,李老四居然屁也不放一个就走了,顺便说一句,太原是李唐的大本营。
好了,牛人出场。
记得某位前人说过,越是对敌人就越是要像冬天一样冷酷,然而李渊压根就没有这种气质和素质,注意,不是缺少,是压根没有。
这倒也怪不得他,因为据说人的犹豫程度和年龄是成正比的,李渊年轻时就有点婆婆妈妈,现在年纪大了,自然缺点也是更为突出。
于是老好人李渊是真的慌了,连忙下了诏书:既然情况这样,还是退守关西算了。
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史书上一定会这样记载:某年某月,军阀之一李渊退守关西。,最终被某某某某等人所灭。
就在这时候,明白人出来了。
李世民大大咧咧地上了一表,李世民首先摆事实,讲道理,以诚恳的语气讲明白了太原的重要性,从武器到地理,头头是道;紧接着,李世民一步跟进,分析了退守关西的本质错误所在,最后,李世民拍着胸脯表示:
“给我三万兵马,我就可以打败刘武周!”
于是急得团团乱转的李渊顿时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马发兵,甚至把全体的老本全押在了自己的二儿子身上(悉发关中兵以益之),还特意去了一趟长春宫给李世民送行,估计还叮嘱自己的儿子好好杀人、保重身体之类安慰人心的话,于是乎,士气大增。
一般人看到了这段史料,往往就会掩卷长叹:李渊真没用,李世民真善良!看看!李渊这么不信任他,李世民照样挺身而出,打败了宇宙的公敌刘武周,维护了正义与和平!
此,可谓是……
实话说,李世民之所以上阵,倒不是他自发的,相反,是有人催的。
没错,大家可能听到过这个名字——唐俭,而他其实还有另一个头衔——唐代第一大使(本人评价,非官方)。因为大家很快就能领略到唐大使的非凡能力。
李世民原本是不想上阵的,是唐俭让他改变了主意。
换句话说,其实是唐俭兄骑着马来到了李世民那里劝他去。
李世民大概是还不爽,唐俭兄磨了半天嘴皮子也没能让他心动。
这时,唐俭说了一句:“秦王你就这样让我回报皇上吗?”
请注意,这句话是话中有话。它的真实意思是:秦王你不上,皇上就会不高兴,到时候你吃不了兜着走。
既然如此,那算了,上吧!
武德二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带着大军,来到了龙门关。阴历十一月份,也就大概是阳历十二月份,北风那个吹……而河水,也结了冰。
那就过去吧。
大军驻扎在了柏壁这么个地方,而鉴于本人差得掉渣的地理,我还是找不出这是个什么地方,还请诸位原谅。说不清楚,就这么着吧!
俗话说得好,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李世民看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