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第1/4 页)
现在范世斌在轰轰烈烈地玩大项目,他韦东齐只能去设计个冰箱拉手之类的小玩艺,这让韦东齐如何能够接受。
上一次林振华带着范世斌等人去石化机拉走闲置设备的时候,像是不经意一般向韦东齐撂下一句话,说未来要去中东卖炼油设备,这一句话,就把韦东齐心里早已熄灭的火焰又给点燃了。
林振华走后,韦东齐度过了若干个不眠之夜,终于耐不住xìng子,私下里跑去找范世斌打听,汉华机械厂是否真的有搞炼油设备的意向。范世斌早已得了林振华的密旨,也不更多废话,只是把韦东齐带到浔阳化工设备基地的土建现场去亲身感受。
规划中的容器车间此时还刚刚在挖地基,但韦东齐从那地基的面积和深度就能够看出来了,这座庞大的车间,绝不只是为10万吨化肥设备准备的,林振华的心比他想象的还要大得多。
“老范,你们林经理不会是想重新拣起11万吨乙烯的项目吧?”韦东齐怯怯地问道。
11万吨乙烯,是韦东齐年轻时候的梦想,也是他心中的痛。早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引进三套年产11万至30万吨乙烯设备的同时,开始着手安排乙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当年血气方刚的韦东齐也被国家计委抽调到了东北,参加国产化攻关。
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攻关小组的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们没rì没夜地奋战,向着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突进。然而,材料、设备、工艺等方面的难题多得像一座山一样,而攻关小组能够得到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却非常有限。乙烯裂解炉的焊接工艺和相关装备,乙烯三机——也就是乙烯压缩机、丙烯压缩机、裂解气压缩机——的制造工艺和材料,都成为他们无法跨越的障碍。
11万吨乙烯攻关最终以失败告终,当国家计委的领导宣布攻关小组解散时,韦东齐与小组里的其他同事们一样,哭得像一群孩子一样。韦东齐至今还记得,有一位名叫贺诚山的老工程师,老泪纵横地拉着他的手,说道:“小韦,我这一辈子是看不到乙烯装置的国产化了,希望你能够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未竟事业。等到咱们的国产大型乙烯装备投产的时候,你千万记得在我的坟墓前烧一张庆祝喜报,让我也看一看。”
从11万吨乙烯攻关失败到今天,10年时间一晃而过。尽管在两年前国务院正式把30万吨乙烯设备列入重大成套科技装备攻关的名单,但据韦东齐了解的情况,整个项目的进展并不顺利。国家需要解决的重大装备难题非常多,30万吨乙烯并没有被列为重中之重。而韦东齐自己,更是由于石化机的衰落而与这样的项目越来越远了。
听到韦东齐的询问,范世斌答道:“老韦,林经理跟我说过,他的目标可不是11万吨。11万吨的装备,在国外已经被淘汰了,连30万吨都已经是落后产能了。他的目标是80万吨,甚至100万吨。”
“80万吨!”韦东齐的心抨抨地跳了起来,以他所听说过的林振华的作为,他隐隐觉得,这并不是吹牛。林振华有这样的气魄,也有这样的能力。
国产80万吨乙烯,如果能够参与这项工程,哪怕只是在其中担任一名普通工程师,也不枉此生了。好男儿生于天地之间,就是要搞这样的大工业才对得起自己的七尺之躯。他想起了贺诚山对他说的话,贺诚山错过的事情,他韦东齐不能再错过了。也许,再过几年自己就要当爷爷了,他希望自己有朝一rì能够抱着自己的孙子,对他说:看看,那个高得能够插入白云之间的分馏塔,就是你爷爷亲手设计的。
“老范,我想调到你们汉华机械厂来,你能不能帮我问问,你们厂愿意接收吗?”韦东齐怯怯地问道。
“那还用说!”范世斌哈哈大笑道,“我们林经理早就说过了,让我想办法把你请过来呢。要搞大型石油设备,离了你老韦还成?”
听到韦东齐提出要调入汉华厂,林振华马上开始进行运作。他没有让韦东齐主动去向石化机请辞,而是通过谢chūn艳,以轻化厅调动的名义,向石化机要人。这个程序上的差异,使得韦东齐避免了背叛石化机的名声,这对于他那些仍在石化机工作的子女是有好处的。
韦东齐离开石化机之后,由轻化厅安排到了化工设备院,挂了一个正处级的虚衔,然后再由轻化厅直接借调他到浔阳的化工设备基地担任总工程师。此时,由省经委与林振华合股的汉华重型工业集团公司已经成立,韦东齐担任了集团公司的技术处长,范世斌以及另外一位来自于老浔阳自行车厂的技术人员当了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