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辽东新形势(第1/2 页)
明白再也无法捡到便宜,皇太极只得下令撤军,等到多尔衮凄惨地带着三千人回来后,又一个噩耗传来。
随着后金的退却,朵颜部也大幅度的后撤,腾出手的明军终于瞄准了早就觊觎多时的义州。
这座紧挨着大凌河畔,位于大凌河中游的城池,在天启年间被女真人夺走,十几年后终于回到大明的怀抱。
原本曹变蛟就攻破过一次,可当时义州右有女真,左有蒙古朵颜部,根本无法守住,明朝真正对辽东失去控制,成为被女真打压的抬不起头的,正是因为广宁义州两城的失去。
这两处是隔断蒙古和女真的战略要点,义州在大凌河南岸,广宁在北岸,一个防卫朵颜部,一个防卫插汉部。
女真人要想跟蒙古人联络,不是没有道路,只是要绕的更远,而且不像广宁义州,有大路相通,可以运送大批的物资,这两处在蒙元时就是大城。
辽东在元朝时,是以蒙古人为主的,当时的首府是辽阳,分封在此的蒙古部落,正是为了统治当时还是野人部落的女真诸部。
而广宁和义州正是作为辽阳的后盾,沟通蒙古草原,利于快速增援而建设的,而且这两处周围,有着大量的土地可以开发。
历史上满清真正可以大反攻明朝,正是在开垦了广宁义州周围的土地,大量屯田后,才有战争的资源粮草。
崇德二年,皇太极下令开垦土地,用的正是从山东劫掠来的百万汉民,到崇德四年皇太极发动松锦之战,仅仅过去了两年。
可见这里的土地有多肥沃,原本满清攻击明朝都是为了劫掠,无法长久的支援战争,就是因为物资不丰富,自从屯田后才开始以征服为目的的战争,这是质的转变。
在这里因为崇德一年的大败,皇太极无暇分心,也没了大量劳力开垦土地,这两处根本没屯田,接着三年又是一场败仗,连妃子都被抢走五个,这次再败已经无力控制义州了。
广宁还好些,毕竟没有大凌河的阻隔,明军此时的力量还无法守住,但义州的失去,还是对后金敲响了警钟。
朵颜部,还是朵颜部,这个历史上原本是明朝的爪牙的蒙古部落,几次被虎卫扫荡后,如今被隔断与女真的通路,部落里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回归明朝的呼声越来越大。
接到义州失守的消息,皇太极已经想到这点,可他没想到会这么快,仅仅两个月,朵颜部上书明朝,不是以部落的名义上书的,而是以原先大明朵颜卫的名义上书。
请求明朝重新任命朵颜卫都指挥使,这等于承认朵颜部是明朝的卫所,不再是自由的部落组成。
朵颜三卫,并不是现在的朵颜部全部,三卫正统的名字是叫兀良哈三卫,分为泰宁卫,朵颜卫和福余卫,而兀良哈才是朵颜卫部落的真正名称。
如今的朵颜部在崇德元年,也就是崇祯九年被编为蒙古八旗,名为喀喇沁旗,随后再次被分为左右中三个扎萨克旗。
原本的三卫和长城并未接壤,自从大宁卫撤除后,长城外存在着大片土地,游牧的都是一些小部落,直到科尔沁崛起后,在他们的支持下,三卫南下夺取土地,才和长城防线接壤,而朵颜部就是从那时起真正驻扎在那里。
但那时他们是时叛时降,大明强盛时他们依附,大明乱时他们反叛,总体上还是接受明朝的册封,特别是三娘子时期,三卫全力支持明朝。
直到女真崛起,广宁义州失陷后才正式和明朝决裂,不再有三卫的名称,全部改为部落名称,接着接受后金的册封,改为八旗制度。
如今朵颜部这一上书,后金怕的是原先剩下的两位泰宁卫和福余卫,若是也跟着回归明朝,那对于他们将是灾难。
特别是福余卫,当初反抗后金最激烈的正是他们,福余卫的游牧地区位于沈阳,铁岭到开原一带,这地方如今是女真人的中心地带。
当初占领这里,女真人屠杀的最惨烈的除了汉人,就是福余卫的蒙古人,祖大寿的关宁铁骑中,大部分的蒙古人都是这些南下逃亡的福余卫蒙古部落。
这些蒙古人比汉人更恨女真人,故而关宁铁骑对抗后金时也最凶猛,蒙古人逐水草而居,大片的牧场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子子孙孙能够活下去的保证。
可女真人蛮横地驱赶他们,抢夺牧场,杀戮不愿离开的牧民,对他们来说这是灭顶之灾,自然不共戴天。
如今留存下来的福余卫蒙古人,还生活在那里边远贫瘠的地区,再也没有大部落存在,而是以小部落散居着,慢慢向南方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