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盘点(第1/3 页)
历史,又又又一次地重演了。
“当今陛下,或者说大明,自那一句北伐檄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后,不知道激发了多少人的壮志雄心…”
“在吸取了宋元的教训之后,学习汉武帝,重新树立了民族自豪感。科举上兴南北榜,努力缝合北方汉人对民族的撕裂感,这些措施,在我张安世看来,能使国家撑得两百年不在话下!”
“的确如此,北方经过多年的战火,无论是环境还是大儒都是远不如南方,所以南北榜能够让科举制度更加的公平,而不是整个科举尽数被南方士子所垄断。”
朱标也是赞同地说道,对于父皇的这个决定,他也是十分支持,大明要是全靠南方士子而忽略北方,那么就一定会造成二弟口中所说的,北方汉人的撕裂感。
张安世又把粉笔在黑板上写出2个字
总结
商纣王把主力军队拉出去,开疆拓土,结果国度空虚,被周武王偷了家导致灭国。
周天子总结了商朝的经验,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把亲戚功臣分封到重要地区,让他们接管地盘,抵抗外敌,开疆拓土,而周王室则集中优势兵力守住大本营。
结果诸侯国做大做强,天下大乱,纷争不断,导致周天子空守一隅,做了五百多年的吉祥物,最终轻松被灭。
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后,吸取了商周灭亡的经验,果断废除分封制,委派流官管理地方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保障了皇权的至高无上,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但是同样存在致命问题。
这些流官没有归属感,没有与帝国同存王的觉悟,忠诚度低,家国观念为零,当大秦帝国崩塌四处揭竿而起的时候,这些流官纷纷选择投降或者叛变
因为改朝换代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无所谓,毕竟换个主子依然可以继续做官,结果刘邦带着几万兵马就轻松攻入咸阳,秦,二世而亡。
刘邦建立西汉后吸取了秦的教训,采取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制度,他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并定下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
他刘邦看来,普天之下只有自己的直系亲属忠诚度高,就算他们造反成功,但天下还是依旧姓刘,按照刘邦的设想,刘氏江山便可以千秋万代!
但他还是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性和野心。
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皇权矛盾不断,最终爆发。
七国之乱把国家搞得一团乱,导致边防松弛,匈奴侵扰不断,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武帝认为要巩固皇权还是郡县制比较靠谱,
但前提是必须解决的归属感问题,于是他对外平南越,扫西夷,然后就是暴打匈奴,把他们赶出漠北,赶到黑海北岸树立民族自豪感!
对内!他一方面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另一方面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统一文化,强化流官们忠君爱国的思想,让多民族统一的家国观念深入人心,至此流官的归属问题也自然而然的被他解决!
然而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外戚势力过大,西汉也亡于外戚王莽之手。
东汉建立后吸取了前面历朝历代的教训,不信任诸侯,不依仗外戚,不重用流官,开始依赖宫中最不起眼的宦官,他们觉得太监无后不会造反,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群没有卵子的宦官也不是省油的灯,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后来的曹魏政权以汉朝的灭亡为鉴,严格限制外戚与宗族的势力,不重用宦官,结果却被攻成司马懿夺取了胜利的果实,后的两晋南北朝,他们不断的踩着前面各朝各代踩过的坑,变着花样的作死,司马家也布了老刘家的后尘,弄出了八王之乱!
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中原沦陷,各个少数民族开始效仿汉族实施统治,
最终被外戚杨坚,摘取了胜利果实。
到了隋唐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日益膨胀可以左右朝政,为了加强皇权,通过科举提拔寒门子弟来对抗氏族势力,重用少数民族将领镇守边关,结果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产生三割据局面,中断了大唐盛世,最终大唐也是葬送在寒门子弟主导的藩镇割据之手,再次出现了五代十国的这种超级大乱世!
宋代建立后吸取了历朝历代灭亡的教训,先是采用强干弱枝的方法把主力军队和财富集中到首都,防止被偷家,然后重视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