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⒕怠⒁窖�餍怠⒆ㄒ凳榧�约澳』孀园亓执笱У慕馄视肷�砉彝肌R窖�没勾右恍┲泄�倘舜δ技�艘恍┳式稹�1907年10月,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校址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德文医学堂最初设德文和医学两科,其中德文科是医科附设的预备部或称语言学校。医科又分医预科和医正科。学堂开办初期招收了33名学生,其中大多数属于德文科;除了3位专职德籍教师外,都由德医公会的医生来校兼课。德文科学制3年。第一年主要学习德文,以后又开设了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动物、植物、世界历史和地理等。医预科学制2年,主要学习医学理论课程和相关的自然科学课程;医正科学制3年,主要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加上德文科的3年,学制共8年。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在看到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已取得初步信誉和办学经验后,德国政府及工商界就开始酝酿再办一所工业学堂。1910年12月,德国工商界和银行界推选德国枢密政府顾问费舍尔博士为首,在中国建立一个德国工学堂协会,并很快就筹集到了175万马克的资金。1912年,工学堂成立,随即并入同济德文医学堂,校名改为同济医工学堂。随后,德文科扩充为医、工两科的预备学堂,学制三年;医、工两科的学制分别为五年和四年。到1916年,全校已有教师35人(其中德籍教师26人),学生500多人。
1917年3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上海法租界当局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强迫解散同济医工学堂。南京国民政府###在社会各界联名要求下,决定将学堂迁至吴淞镇。4月,学堂改为华人私立学校,直属###领导。从此,学校不再由德国人掌管,而由中国人接办。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2年学校迁往吴淞镇。1924年5月20日,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学校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此后,每年的5月20日就成为同济的校庆日。
在战乱中生存
192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同济医工大学,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有的医、工两科也随之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日本飞机接连轰炸吴淞地区,同济大学被迫迁移。在危难艰苦的情况下,师生齐心协力,跋涉千里,辗转迁移达六次之多(首迁上海市区,二迁浙江金华,三迁江西赣州,四迁广西八步,五迁云南昆明,六迁四川宜宾)。由于种种原因,前几次迁徙时间最长的仅为8个月,最短的不足百天,而在宜宾李庄,同济师生一呆就是6年。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件:李庄只是一个人口不足4000的小村子,要一下子安置上万的外来人口确实够为难的,可豪放的李庄人不惜“得罪”神灵,将村中几所庙宇全部腾空以安置这些师生,这在当时的川南小镇,不啻于石破天惊的壮举;大地主罗用光的宅院新建不久,可他没怎么犹豫就将新宅卖给了李庄小学,而李庄小学原来所在的祖师殿则交给同济医学院做解剖实验课的场地。
在李庄期间,同济大学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面对当地原始的社会状况,工学院从宜宾架引电线,使李庄比县城还早10多年用上了电灯。为了帮助当地原本落后的教育事业,学校又附设了小学、中学,并兴办幼儿园,这不仅解决了教职员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还使李庄的适龄儿童也不用为上学发愁了。另外,川南一带长期流行痹病,患者轻的浑身无力,皮肤发麻;重的上吐下泻,四肢麻痹。一旦发展到胸部便无法医治,只能等死。同济大学来到这里后,医学院的教授唐哲、杜公振通过动物试验,查明病因是当地食盐中含有氯化钡,从而攻克了困扰川南百姓千百年的痹病。这项研究也被评为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发明一等奖。
同济大学(2)
在李庄的几年,尽管条件异常艰苦,同济大学仍然有所发展,增设了法学院,学生总数达到1100多人,毕业生近700人。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同济大学迁回上海。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市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
解放后的发展
1949年9月,同济大学的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即后来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