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杨谅之败(1)(第1/1 页)
三十八、杨谅之败(1)
杨素的情况大致介绍完了,我们再回到他和杨谅的对阵上。
很显然,他们不是同一级别的选手。
杨谅所任命的介州刺史梁修罗驻守在介休,这家伙是个胆小鬼,听说杨素来了,非常害怕,于是弃城而逃。
杨素继续前进,到达清源,离并州还有三十里。杨谅率领部将王世宗、赵子开、萧摩诃等将近十万人马,前来迎战。杨素亲率五千骑兵,袭击蒲州,王颁猝不及防,很快战败。
兵贵神速,杨素来不及休整,又率四万步骑攻打太原。杨谅命令赵子开防守高壁。赵子开接到命令,就把他的十余万兵马,分出一部分,占领了所有的道路,其余的盘踞在高壁,摆开五十里的战阵。
他想依据有利地形和杨素死磕,但杨素不傻,他不会按照赵子开的路数出牌。
杨素命令部将带兵正面对敌,目的在于吸引和牵制赵子开;自己则率领一支队伍潜入霍山,沿着悬崖深谷前进,直捣叛军老巢。守营叛军措手不及,根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就丢盔弃甲,四散奔逃,被杀死杀伤的有一万余人。
正面牵制,背后偷袭。这套战法,杨素玩得轻车熟路。
赵子开被打得稀里哗啦,狼狈逃窜。这时候的杨谅手里没有牌了,只好亲自出马,在蒿泽列阵,抗拒杨素。也该着杨谅倒霉,老天下起了大雨。由于作战不利,士气不振,杨谅就想撤军而去。王颁劝他说:“其实我们的困难和杨素是一样的,关键是要咬紧牙关坚持,才有取胜的可能。杨素孤军深入,如今也是人困马乏,大王如果能亲率精锐士卒出击,一定能够得胜。现在看到敌人就想着撤退,示人以怯,阻战士之心。这就是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威风,希望大王无论如何也不要撤回去啊!”
王颁的分析颇有见地,但杨谅不从,执意退守清源。杨素趁机猛攻,杨谅只好硬着头皮兵与官军大战,一下子就死了一万八千多人。杨谅带着残兵败将,退保并州。杨素乘胜追击,不给杨谅任何喘息的机会,很快包围了并州,把并州围了个水泄不通。杨谅里无粮草,外无救兵,苦守数日后,就支撑不住了,无奈之下,只好出城投降。
杨谅的失败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个分析。
首先,他造反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是为了自保。他害怕像大哥一样遭到杨广的毒害,当然后来也掺杂了取而代之的个人野心。这个我们前面已经交待了,但他打的“清君侧”旗号不是那么令人信服,因而就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其实他完全可以在杨广“弑君矫诏”一事上做点文章,让天下人都知道杨广是个“非法之君”,自己是“替父报仇,再造社稷”,也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杨谅是以地方反叛中央,而且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势单力薄。而此时的杨广已经是法律上也是事实上的皇帝,又有杨素这样的实力派的支持。双方的力量过于悬殊,杨谅自然回天无力。
第三,杨谅身边并没有聚拢众多的人才。虽然有王颁、萧摩诃等人出谋划策,但比起杨广一方来简直不能同日而语,单单一个杨素就足以把他们给摆平了。
最后,就是杨谅个人性格方面的缺陷。我们前面说了,杨谅是被文帝宠坏的孩子。他虽然任性恣意,但做事犹豫,缺乏长远眼光。许多好的建议他不能听取,对于制定好的军事计划又不能坚决地贯彻和执行。朝三暮四,瞻前顾后,没有干大事胆识和气魄。
所以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