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一征高丽(1)(第1/1 页)
四十一、一征高丽(1)
大业三年,公元六零七年六月。
杨广北巡,到启民可汗营帐的时候,恰好高丽使者也在那里。启民不敢隐瞒,就让他觐见杨广。黄门侍郎裴矩劝杨广说:“高丽本是西周时箕子的封地,汉晋时代都是中国的郡县,如今却不称臣,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先帝很长时间就想征伐高丽,但是由于杨谅不成器,以致师出无功。如今陛下君临天下,怎能不征伐它,而使文明礼仪之境,成为荒凉野蛮的地方呢?今天高丽的使者亲眼看到启民举国归化中国,可以趁他恐惧时,胁迫高丽派遣使者入朝。”
杨广采纳了这个建议。他让牛弘对高丽使者宣读诏旨说:“朕因为启民诚心地尊奉中国,所以亲自来到他的营帐。明年朕将要去涿郡,你回去时告诉高丽王:不要心怀疑虑,只要能真心报答朕的养育之恩,朕也会象对待启民一样对待你们。但是,假如不来朝见,朕将率领启民去巡视你的国土。”
这番话与其说是外交照会,不如说是赤裸裸的军事威胁。
使者回去后如实禀报,高丽王高元也没有什么积极的反应,既没有亲自来朝,进觐的礼礼物也少得可怜。这让杨广很生气,于是就想狠狠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藩国。
征讨高丽看似一场十分偶然的事件。
事实上并非如此。
远在杨坚当政时期,征讨高丽即作为既定的国策。五九八年二月,杨坚以杨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领三十万大军首伐高丽。不料到了六月,因为发水,后勤补给断绝,军队没吃的,加上疫情泛滥,而即将到达平壤的水军又遇到大风,许多战船湮没。大军苦苦坚持了几个月,非战斗减员太多,“死者十八九”,所以这仗没法打了,只好班师。
这场战役,高丽几乎是不动一枪而获全胜。
当然这样也好,因为它给杨广留下了一个建立武功的机会。
前面我们说了,他想做千古一帝,光在国内盖屋挖河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需要开疆拓土。
只是这个计划并不顺利。
大业五年年末,杨广正式提出征服高丽的计划,但遭到了大臣们普遍而坚决的反对。
他们反对的不是这个计划本身,而是计划实施的时间。
这些持反对观点的大臣们认为,国家这些年一直大兴土木,百姓已经精疲力竭。由于“役使严急,丁夫多死”,老百姓已经不堪驱使了。
从作战条件上讲,也是困难重重。
高丽与隋朝虽是邻国,但在相接的地域,却全是荒无人烟的森林和沼泽,行军极为不便,后勤保障也难以维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打仗就是比后勤,后勤跟不上,就意味着战争必败。另外从战术上讲,还要建立水军,水陆并进,互相配合,才能确保成功。这就需要制造大量战船。如此繁重的劳役,绝非眼下的百姓所能承受的。他们希望皇上能推迟这个作战计划,最好后推三到五年,给百姓多留一点休养生息的时间。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反对派的意见是正确的。
然而此时的杨广已经严重地自我膨胀,他根本听不进大臣们的劝谏。这么多年,他一直站在权力的顶峰,接受大家的欢呼和朝拜。他已经飘飘欲仙了,他不知道世界有什么困难,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他做不了的事情。
他认为高丽就是一个软柿子,大军一到,即刻荡平。如果要让百姓休养生息,那就等灭了这个不听话的小国再说吧。
现在,杨广向他的臣民发出了最明确和最坚定的信号:必须统一思想,避免杂音,坚决完成征讨高丽的历史重任。
但是,他不知道,这个重任帝国真的承受不了了。
六一一年年二月,杨广到达涿郡(现北京),正式下诏征讨高丽。
从此开始一直延续到七月,是繁重而艰难的战前准备阶段。
杨广命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到东莱海口负责建造三百艘战船。元弘嗣不敢怠慢,立即带领一帮官吏赶赴工地督促造船。为了赶工期,监工门让工匠、役丁们昼夜站立在水中,不准休息,以至于许多人腰下都溃烂生蛆,病死累死的人有十分之三四。
有人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是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大总管元弘嗣的来历,你就会觉得这个死亡数字未必就是凭空捏造。
事情要从六零三年说起。这年八月,幽州总管燕荣被文帝赐死。♂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