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一战洛水(第1/2 页)
六十一、一战洛水
再说东都这边。
为迅速平灭对东都威胁最大的李密势力,稳定国家政局,杨广准备集中兵力,和李密打一场大仗。为此诏令王世充、韦霁、王辩以及河内通守孟善谊、河阳都尉独孤武都各自率领所部军队汇集东都。
六一七年春,越王杨侗派虎贲郎将刘长恭等将领统领留守的军队,庞玉等统领偃师的军队,与王世充等人合兵一处,共有十万余人,向李密发起攻击。
隋军与李密的军队隔着洛水对峙。
为统一行动,杨广下诏命令各军都受王世充的指挥。
二十五日,王世充率军夜渡洛水,在黑石扎营。
第二天,他分兵守营,自己率领精兵在洛北列阵。李密听到这个消息,就率兵渡过洛水迎战。这回李密失算了,被王世充打个大败,柴孝和的水性不太好,结果落水淹死。李密率残部南逃,其余的部众向东逃到月城,王世充紧追不舍包围了月城。为解月城之围,李密采用“围魏救赵”之术,率军从洛水南岸直奔黑石,袭击王世充的大营。王世充军营中的守军惊恐,接连举了六次烽火以报警,王世充得悉大营危急,就撤了月城之围,回师救援,半道上遇到了早有准备的李密军队。双方再次交战,隋军大败,留下了三千多将士的脑袋。
胜败的形势变化如此之快,这对于双方的军队、特别是双方的将领都是一个考验。
洛水之败,让王世充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于是就坚守营垒不再出战。越王杨侗着急了:让你带兵出战,你总当缩头乌龟,什么时候才能削平乱民啊?于是就派遣使者去看望王世充,名为慰问,实为督促。面对使者,王世充既惭愧又恐惧,就向李密下了战书。
初九,王世充与李密在石子河两岸列阵,李密摆出绵延十余里的一字长蛇阵。翟让先和王世充交战,不胜而退。这其实是诈败之计。王世充不知底细,率部追击,追至半道,但见王伯当、裴仁基从旁杀来,阻住隋军的后路,李密则统率中军发起猛攻。王世充大败,向西逃走。
急于交战,急于立功,往往是作战的大忌。王世充的这次失败是输在心态上。
六一七年八月。
话说隋政权的武阳郡丞元宝藏举郡投降李密,初六,李密封元宝藏为上柱国、武阳公。元宝藏派他的门客魏徵写信向李密致谢,并且请求将武阳郡改为魏州,又请求率领所部向西攻取魏郡,向南与诸将会合攻取黎阳仓。李密看信后很高兴,就任命元宝藏为魏州总管,召魏征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管记室。
魏征早年孤苦贫穷,但少有大志。平时喜好读书,为人性情放浪,不善仕途经济。为避乱世,曾出家当过道士。后来元宝藏喜欢他的文采,就召他掌管图书。魏征后来也归顺大唐,先投到建成门下,“玄武门之变”后,又加入到李世民的团队,成为贞观之治的元勋。此系后话。
当时赶上天灾,河南、山东发大水,饿殍遍野。杨广下诏开黎阳仓赈济饥民,但官吏们不按时赈济,每天都有几万人死去。
饥荒对于百姓来说是灾难,但对于造反家来说则是难得的机遇。
徐世勣就劝李密要抓住时机,他说:“天下大乱,本来就是因为饥馑的缘故,现在若是再得黎阳仓,大事定能成功。”
李密当即拍板,让徐世勣率部下五千人从原武渡过黄河,会同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及洹水的张升、清河的赵君德等人,共同袭取黎阳仓。他们打开仓库,赈济灾民。远近百姓,纷纷来投,十天之内就召集了二十余万人。武安、永安、义阳、弋阳、齐群相继投降李密。窦建德、朱粲之类的人也派遣使者依附李密。李密封朱粲为扬州总管、邓公。
泰山道士徐洪客向李密献书,他认为:“大批的人马长久地聚在一起,恐怕粮尽人散,出师时间长了,就会厌战,那样就难以取胜获得成功。”
他劝李密“乘着有进取的时机,凭借着军队的锐气,沿远河向东,直取江都擒拿独夫民贼,号令天下。”
李密认为他的建议很有远见,就写信召他前来,但却没有得到回音,谁也不知道他到什么去了。这也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那时候兵荒马乱的,也许徐洪客根本就没有收到李密的邀请信,也许他死在了乱兵的刀下,也许他看出李密不是旷世明君而选择了躲避。总之,他从此销声匿迹了。如果这个泰山道士真的是命世之才,如果他真的能像诸葛辅佐刘备那样来辅佐李密,兴许李密还真的能够在在逐鹿中原的竞争中取胜,而历史也许会呈现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