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刘文静兔死狗烹(第1/2 页)
七十二、刘文静兔死狗烹
我们再把时间拨回到公元六一九年。√
这一年,唐政权内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故。其主角是唐朝的两个开国元勋:一个是刘文静,一个是裴寂。
刘文静当时担任民部尚书,而裴寂担任右仆射兼知政事。我们在《李渊称帝》一章里写到,李渊把裴寂列于百官之首,把他树成了一个百官的典型,不仅赏赐他许多的金银财宝,还在生活上给予最高规格的待遇。这让同为开国元老的刘文静十分不爽。他认为无论才智谋略,还是建立的功勋,自己都比裴寂要高。但现在李渊一味厚此薄彼,让自己屈居裴寂之下,实在接受不了。他不敢跟李渊叫板,就在朝堂上跟裴寂对着干。每当议政之时,凡是裴寂赞同的,他就反对;凡是裴寂反对的,他就赞同。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依仗着自己“老革命”资格羞辱裴寂,二人因此不和,并终于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一次,刘文静跟弟弟刘文起一起喝酒,酒桌上大发牢骚,还拔刀砍柱,说道:“应当砍了裴寂的脑袋!”
刘文静没有砍掉裴寂的脑袋,自己的脑袋却被砍了。这还得怪他家里有个惹祸的小老婆。有段时间,刘文静家里闹点小动静,过去人迷信,他就召来巫师驱邪。这巫师还很卖力,在星光下披散着头发、口中衔着刀来回走动。刘文静也在这个时候说了些不找边际的话,被他的一个小老婆听到了。这个小老婆平时不受宠,对老刘是一肚子怨气,就让她的哥哥上告刘文静要谋反。李渊因为刘文静是草创元勋,没有轻信,就派裴寂等人审查此事。
面对上级的调查,刘文静依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辩解说:“当初太原起兵时,我愧居司马,与裴长史的职位声望大致相当。如今裴寂官居仆射,府第豪华,百官莫及。我到现在依然位卑职微,赏赐了了。老母留在京师,无所庇护。想到这些,确实有些不满的情绪,加上又喝醉了酒,所以口无遮拦,自己都不知说了些什么。”
刘文静的辩解带着怨气,也带着对上司的不满。
李渊对群臣说:“听刘文静这番话,显然是要谋反。”
李纲等人都认为刘文静只是发发牢骚,并没有谋反之意。秦王李世民也一再替他求情说:“过去在晋阳,文静先定起兵大策,才告诉裴寂;而攻克京城后,任用待遇相差悬殊,文静有不满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并非蓄意谋反。”
李渊知道查无实据,也打算放了刘文静一马,但裴寂的一番撺掇又让他改了主意。
裴寂对李渊说:“文静的才智谋略在众人之上,加上性情粗疏险恶,如今天下未定,留着他日后必生祸患。”
李渊一向与裴寂亲近,犹豫了很长时间之后,最终采纳了裴寂的意见。
初六,刘文静与刘文起因罪被捕,旋即被杀,家产全部充公。
想想当初刘文静极力撺掇李渊起事,到头来弄个身首异处,也有点让人心寒。但伴君正如伴虎,狡兔死走狗烹。他也是应该能预计到的,只是他忍不住。他的气量太小,性格太倔,坏在他的那张臭嘴上。
当然,从历史上来看,像范蠡那样拼命帮着君主打天下,等到成功之后就激流勇退的能有几人呢?想想也是,当初提着脑袋干革命,不就图个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嘛?现在革命成功了,自然要论功行赏、加官进爵了。这个时候,比比资历、摆摆功劳,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许多人忘记了,现在的执政团队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与你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老大现在成了皇帝,成了天下至尊。如果你还想着像过去干革命的时候那样对待和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你就大错特错了。
你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否则,你就会很失意,很失望,很焦躁,很郁闷。
否则,你就会由昔日领导的同志和兄弟,变成他的陌路和敌人。然后,你离灭亡就不远了。
比如文种、韩信、周亚夫、岳飞、蓝玉、年羹尧……
这些人一生东征西讨,戎马倥偬,建立了显赫的功勋,他们没有倒在两军厮杀的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
这就是历史,血淋淋的历史。
他死于公元六一九年十一月十四日。临刑之前,刘文静拍着胸口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果非虚言!”时年五十二岁。按照孔子的看法,五十岁应是人生的“知天命”的年龄,但刘文静死到临头了才有了当初韩信的感悟,似乎为时太晚了。
史书上记载,说刘文静为纳言时,高祖李渊曾有诏书说,秦王及裴寂、刘文静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