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是个狠角(3)(第1/2 页)
杨素是个狠角(3)
为了把这个事情说清楚,请允许我在此插入一段牛弘的档案。
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本姓燎。祖父燎炽,郡里任中正;父亲燎允,在北魏任侍中、工部尚书、临泾公,因为表现优异,被赐姓“牛”。
牛弘尚在襁褓之中时,有个相面的术士见了他,就对他的父亲啧啧称奇说:“这个小孩日后一定能大富大贵,你要好好培养他。”
牛弘生性宽容,好学博闻。长大后,身材魁伟,长须飘飘。在北周时,开始任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不久转任纳言上士,专管文牍,很有美名。后升任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又袭封临泾公。宣政元年(五七八年),转任内史下大夫,升任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隋开皇初年,升任散骑常侍、秘书监。后来又任吏部尚书。
牛弘虽承将军之名,但他对隋朝的巨大贡献不在于驰骋疆场开边拓土,而在于对历史文献的收藏和保护上。可以说,牛弘就是那个动荡年代里中国文化的守护神。
他看到文献典籍散失,心中忧悒,就上表朝廷,请求开放民间献书之路。
我们知道,文帝是个不怎么读书的人,但他还是采纳了牛弘的意见,下达了“献书一卷,赏缣一匹”的诏令。经过两年的努力,散落流逸的各种文献得以基本聚齐。
开皇三年(五八三年),授礼部尚书,牛弘奉命修撰《五礼》,写成百卷,通行于当代。开皇六年,牛弘任太常卿。后来改定朝廷的雅乐,并且受命对当时的国家法律做了修改。
前面我提到,杨素自以为自己是命世之才,文能安邦,武可定国,所以常常趾高气扬,慢侮大臣。但每次见到牛弘,则是毕恭毕敬的。
有人说了,他们二位原来是老同学,所谓“新贵人怕老邻居”。这话说得似乎有理,但经不起推敲。
牛弘靠的是才学,也是人品。
有一回,杨素受命出征,去攻打突厥。临行前,与牛弘话别。牛弘把杨素送到中门,就停下了。
天下有这么送人的吗?是不是也太不合乎礼仪了?
杨素对牛弘说:“大将出征,所以来话别,为什么相送如此之近呢?”
牛弘也不解释,只是拱拱手,就退回去了。
杨素笑笑说:“奇章公(牛弘被封过奇章县公)可说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
杨素并不在意,他太了解这位老朋友了。
牛弘在吏部,选举人才时,先看德行,后看文才,务在审慎。用我们现在话说,就是在考察任用干部的时候,所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个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的用人标准。只是我们的一些组织干部,未必如牛弘那样尽职尽责。
史书上说,隋代的选举到到牛弘的时候才最公允。
杨广对他的这个组织部长十分满意,曾赐诗称道:
晋家山吏部,魏世卢尚书。
莫言先哲异,奇才并佐余。
学行敦时俗,素乃冲虚。
纳言云阁上,礼仪皇运初。
彝伦欣有叙,垂拱事端居。
大业二年(六零六年),牛弘升任上大将军。一年后,改任右光禄大夫。
牛弘尽管荣宠当世,但配备的车子、服饰都很一般。对上尽礼,对下尽仁,讷于言而敏于行。性情质朴,没什么花花肠子。
有一次,皇上曾让他宣布圣旨。牛弘到了阶下,一走神,竟把圣旨忘了,于是就退回去拜见皇上,老老实实地对皇上说:“对不起,你刚才说的什么,我都忘了。”
这事情要是换个人,皇上非宰了他不可。但这个忘了圣旨的人偏偏是牛弘。
皇上说:“传几句话,这只是点小才,你都不行,看来你不是当宰相的料子。”
皇上并没生气,反而更加称赞他的质朴正直。所以嘛,这个牛弘,是皇上都服气的人,杨素敬重此人就很好理解了。
我们再回到杨素身上。
杨素一生戎马倥偬,追随文帝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立下无数战功。但人们仍然把他列为奸臣。后人的编的中国古代十大奸臣,此公也是榜上有名。
为什么呢?
这里面有一个人品的问题。
杨素不是草包,他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人,可以说那个时代的杰出人才之一。但他的心术不正,喜欢弄权,妒贤嫉能,贪得无厌。这些都决定了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官。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