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面子(2)(第1/2 页)
领导的面子(2)
杨广不是那种单纯发号施令的人,他又开始了马不停蹄地督查和巡视。有人把杨广下江南说成是单纯的游玩,那就有点过于贬低老杨了。实际上,这是国家元首为强化国家权力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巡察。有人统计过,从他第一次南巡算起,到之后的十四年,杨广待在宫中的时间,前后加在一起也只有短短的四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巡游的路上。他南下苏杭,北入大漠,远赴涿郡,亲临青海……这其中还要不断地处理各种军国大事,关注各地的工程进展,发布各种诏命等等。从勤政的角度考量,杨广也许可以评得上国家级的“先进工作者”或者“劳动模范”。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他所做的一切并不全是为国家考虑,也不是为天下万民谋取福利。有相当大的成分是为了满足自己:满足自己的权欲,满足自己的贪心,满足自己的无穷无尽的意愿。他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权力对他来讲就是保证他享乐的工具。作为一个诗人,他有着复杂、敏感的心灵,同时他也有着最浪漫的想法和最浩瀚的欲望。
他喜欢追求形式,讲究排场。
他不喜欢搞什么微服私访,虽然他也微服过,但他更喜欢出巡时候几万人前呼后拥,而且还要带着数量庞大的军队。他喜欢端坐在高大坚固而又富丽堂皇的辇车中,俯视道路两旁成千上万跪伏于地的官吏和百姓。
没有这种排场,就不能显示帝王的权力;没有这种形式,就不能显示天朝的威严。
他不仅仅满足于让自己的臣民崇拜,他还想把帝国的声威传播到更为辽远的地方。
六一零年正月,诸藩国的元首以及部落酋长应约在洛阳聚集。
十五这天,在端门街上,朝廷组织了各种戏剧表演。场面恢宏,气势磅礴。书上记载:“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飞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我们前面说了,杨广是一个很讲面子的人,这些规模宏大的表演其实也是为了炫耀自我的面子工程。不单如此,为了充分显示帝国的富庶与繁华,杨广还命令对沿街的店面都要进行豪华装修,使其看上去整齐划一,并且还把树木都缠上丝绸,又“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这也藉以龙须席”。更有甚者,杨广还规定这些国家的代表团进入酒店之后,可以任意吃喝,醉饱而散,分文不收。
谁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是因为你没有到伟大的中国来,没有到杨广治下的大隋来。
杨广想用这种慷慨的方式来证明大隋的富足,让外国人对自己刮目相看。
但他们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虽然书上有“胡客皆惊欢”的记载,但还是有人看出了问题。其中就有一个使者对丝帛缠树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中国也有穷人,他们衣不遮体,为什么不发给他们丝帛呢?缠树干什么呢?
问题一出,在场的大隋官员面面相觑,不能回答。
七世纪的中国人不能回答,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面子工程”这个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对此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2007年4月,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甘肃某县的部分公路两边,砌了9处总长度2公里多的高墙。这道崭新的砖墙沿路壁立,墙面还被统一涂成蓝色,并画上了各种美丽的图案,一些墙上还盖上琉璃瓦,煞是好看。而在这道两米多高的大墙后面,却是农民的土坯的断壁和破旧的院落。这道墙就是用来掩人耳目的,老百姓叫它“遮羞墙”。顺便说一句,该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全县贫困面达到10%,个别乡镇的贫困面更是达到70%以上。
2010年11月1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这样一件新鲜事:
在广西某县,因为一条高速公路穿过县内,为树立该县的形象,县领导要求公路两边的农户把房子全部粉刷成统一的白色。要求群众把钱交给政府,由政府统一粉刷。少的两千,多的上万。为此县里还专门成立工作组前去收缴,甚至还动用了公安的力量。如果你实在拿不出钱的,他们也有办法,就是帮你去办抵押贷款。
面子工程哄死人。
形象工程害死人。
但杨广对此乐此不疲。
杨广还“召募行人,分使绝域”。他曾遣使远赴中亚、波斯等地,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对烟波浩渺的大洋他也十分神往,曾三次派人漂洋过海一探究竟。其中屯田主事常俊曾远航越过赤道,到达大洋深处的岛国“赤土”。书上对于赤土国是这样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