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1/4 页)
黄宗羲在在心理想道:“崇祯皇帝主张办民报》,不正是前辈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之主张,“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而皇帝之民报》,如今能较前辈主张更进一步,也正是我辈多年奋争之故,当此之时,岂能再犹豫不决。
“百官能名爱民如子,即能受民爱戴,称为清官;而陛下却能居于‘天下百姓之子’,这才是真正的爱民为民。陛下都能如此想法,草民又何惜此身!”
黄宗羲的此番思想斗争,崇祯虽然能猜出一二,却绝不会想到,自己办民报》的想法,会被黄宗羲认为是东林党人奋争的结果。当然黄宗羲更不会猜到,皇帝的这番“是非听之天下”,不过是受到李从年的影响,是后世非常普遍的一种方法。
“草民接旨!”黄宗羲再次叩拜,语声异常坚决,欲与刚才的那番私心犹豫划清界限,崇祯与黄宗羲,这才开始真正商量这份报纸该如何办。只是商议的内容无人知道,周边侍候的太监,这时已被崇祯遣退。
但后人也从中看出,民报上从不刊登商户广告,更不受各方金钱权势扰乱。但是到了后来,各类报纸层出不穷,广告已成生存之必须;为顶住这方面的压力,黄宗羲才说出,不刊登广告,天子早有谕旨。此时,黄宗羲才意识到崇祯告诫的意义,他原本对这个要求并未在意。也正因没有金钱权势的干扰,民报成为真正的百姓呼声,评议时政深刻精髓,报纸发行遍布中外天下,最终成为天下第一大报。
仅靠报纸的发行收入,部分人士的捐赠,崇祯提供部分内帑支持,只是维持个收支平衡;黄宗羲为弥补没有广告收入的不足,集刊成书专项调研策略谋划等等,不断深耕精作,又有崇祯皇帝给予支持,民报集结了明朝大批有思想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成为天下第一智囊。
但是,民报最直接地反映百姓的呼声,必然侵犯了许多官僚地主富商的利益,激烈交锋论战不可避免,朝野间风起云涌,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给崇祯年间更增添了许多故事,这是李从年没有想到,原来一个开明的思想浪潮却能引起诸多的浪潮。
☆、第二百章 敌后特种战
第二百章 敌后特种战
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南部,自东北向西南贯穿整个辽河平原,辽河流域基本已落入后金建奴之手,明军只控制着辽河西部近两百里外的大小凌河以南,燕山山脉以东沿渤海的一条狭长区域,而燕山山脉及其西部大草原则为蒙古诸部所属,崇祯二年的春天,来得似乎格外的晚,已是早春三月,边墙外的雪还是白茫茫一片,看不到融化的迹象。
辽东大地同样遇到了旱灾,尽管比陕甘等地要好一些,但百多年不遇的严冬,却令骡马牛羊等冻毙无数,各游牧部落损失惨重,饥荒漫延,明朝对建奴早就开始禁市,断绝了双方的贸易往来,虽然有些见利忘义的商贾走私,也只是贩些急需的盐铁等物,却不能解决根本的粮食问题。
而朝鲜李氏虽迫于鞑子威逼,提供了部分粮草,同样也支应不了鞑子日益增多的人口,八旗制度在奴酋皇太极时,更进一步予以巩固,改旗换帜亲掌两黄旗,利用掳掠来的大量汉人为奴,开拓屯田,以缓解日益严重的旱冻灾荒,可惜这年的冬季太过寒冷,整个辽东之地被白雪覆盖,再加上后金遭受两次的大败已经伤了元气,而且李从年已经断了鞑子所有外援通道,他就不相信皇太极还能想出多大办法,不过最多不是依仗后金以往的储蓄硬抗而已。
早春三月,辽河仍是封冻着,厚厚冰层上覆盖着积雪,京师特战队小队长什长刘峻率着十几名游骑,穿越辽河去到辽东地界去破坏,因为谁也不会知道在这寒冷的冬季明军竟然出击辽东。
如刘峻这般的游骑,李从年派出了数十路,遍洒辽河以东之地,有的甚至深入后金内地不断袭扰,当初发动袭扰的站,让李从年看到了这种特种战的威力,特别是现在后金内部矛盾重重的时候,李从年让锦衣卫广派探子,探析后金的所有情报,为日后反攻早做准备,于是锦衣卫随即派出大量斥候游骑,遍布黑山白水森林草原沼泽之间,重点侦察建奴与蒙古诸部间的联系与动向。
自从建奴迁都沈阳以来,锦衣卫就从未如此深入到辽河以东了,以前这般深入探察敌情,都是那些细作们的差事,他们这些侦骑能被全面洒网式的派出,进行扰乱后金战略,不过刘峻等人对这种任务却是十分的热衷,因为在后金之地所有的缴获,他们这些特战队可以随意分配,不必上交。在李从年看来,这些特战队在敌人区域里远战千里,缴获的敌资朝廷也管不到,还不如分给这些特战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