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他们可能好不容易进入了状态,但是回了家之后,一切重新归零。许多学生的日记没有交,这是第一个征兆。因为上周五事情很多,又有毕业典礼,许多学生走的时候日记本没有带回家,居然就不写日记了!上完英语课,周泽军告诉我,他今天很生气,因为学生的表现不好,回家作业也准备得不好。我无语。“星期一现象”是无数寄宿制学校的普遍问题,我们可以改进学校的工作,但是我们无法改变家庭的氛围。或许,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本来还不够优秀,不能让学生完全改变吧。有没有能够完全克服家庭不利因素的学校教育?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毕竟家庭在孩子身上的烙印是巨大的。可是,解放以前,也有因为教育的作用而同自己家庭决裂的革命青年的例子啊!一些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最终却出人意料地投身革命洪流,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
我虽然很生气,但是还比较冷静。我知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不是孩子的错。“富不过三代”,这真是一条真理。这些学生的父辈,的确很优秀,靠自己双手打拼下这个基业,到了他们这一辈,能守住就不错了,而到了他们的子女这一辈,家业必败无疑。这是一个规律,在无数的国家无数的家庭得到印证。
这些孩子,在蜜水里长大,很少体会过生活的艰辛,也许大人会跟他们讲他们小时候的艰辛生活,但是对他们来说,就跟听故事一样,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切身体会。而他们的父母虽然嘴上说要让他们吃苦,但是根本难以落实到行动上,事实上,他们给孩子的还是尽可能好的环境。我们这么辛辛苦苦挣钱,到最后还不是为了你?他们常对孩子这么说。却忘了,给孩子金钱其实是最愚蠢的方法,不知道挣钱的艰辛只知道花钱的快乐的孩子最终很可能一事无成,弄不好还会成为“垃圾”。
我想起了不久前看过的一篇介绍美国现任国务卿鲍威尔的文章,鲍威尔也不是生活在有钱人家的孩子。有年夏天,鲍威尔在一家汽水厂当杂工,除了洗瓶子外,老板还要他抹地板、搞清洁等等。他毫无怨言地认真去干。一次,有人在搬运产品中打碎了50瓶汽水,弄得车间一地玻璃碎片和团团泡沫。按常规,这是要弄翻产品的工人清理打扫的。老板为了节省人工,要干活麻利爽快的鲍威尔去打扫。当时他有点气恼,欲发脾气不干,但一想,自己是厂里的清洁杂工,这也是份内的活儿。于是,鲍威尔尽力地把满地狼籍的脏物扫除揩抹得干干净净。过了两天,厂负责人通知他:他晋升为装瓶部主管。自此,他记住了一条真理:凡事悉力以赴,总会有人注意到自己的。
不久,鲍威尔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军校。后来,鲍威尔官至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衔领四星上将;又曾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总司令的要职;现时是布什总统组阁的国务卿。
鲍威尔在西点军校演说,曾以“凡事要悉力以赴”为题,对学员们讲述了一个颇富哲理的故事:在建筑工地上,有3个工人在挖沟。一个心高气傲,每挖一阵就挂着铲子说:“我将来一定会做房地产老板!”第二个嫌辛苦,不断地埋怨说干这下等活儿时间长、报酬低。第三个不声不响挥汗如雨地埋头干活,同时脑子里琢磨如何挖好沟坑令地基牢实……若干年后,第一个仍无奈地拿着铲子干着挖地沟的辛苦活儿;第二个虚报工伤,找个借口提前病退,每月领取仅可糊口的微薄退休金;第三个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
鲍威尔的成功说明了“凡事要悉力以赴”的道理。而我的这些学生,正是缺乏这种信念。他们经常浅尝辄止,稍微努力一下碰到困难就退缩,和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用功程度与上进的动力明显缺乏。在这一点上,我必须要帮助他们。
。。
凡事悉力以赴(2)
我想了一会儿,既然他们不愿全力以赴,并且,时间已经比较紧张了,我只能动员他们利用更多的时间背书了。但是,如果我强制规定,虽然他们也可能遵从,却不一定从心底里愿意,有可能出功不出力。我得想点办法。
聪明没有用,勤奋才有用(1)
上午最后一节自修课,我进了教室。我带了一些粘贴纸进来,径自走到墙上的背书记录旁,往一些同学的名字前面贴一张小小的黄色的圆形粘贴纸。学生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我说,等会儿就知道了。等所有同学都在位置上坐好,我开始讲话:
我对大家这个周末的表现很失望。日记很多人不交,第一节英语课周老师也告诉我大家的表现不太好。上个星期五许多人走得匆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