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页)
玫某晒��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一)较快的发展速度
从“一五”时期(即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开始到1976 年的20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基础的重要发展时期。
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
1.工农业总产值保持了较高的年增长率。1953…1978 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率11。4%。
“这是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取得的最高增长率。”——莫里斯?迈斯纳'美'
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世界排名明显提前
3.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二)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全部依赖进口。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 项重点工程、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4956。43亿元。
1.建成一批门类较为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2.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有了飞跃
3.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4.“三线”建设大规模的开展(毛泽东亲自划分)
一线:从黑龙江到广西沿海各省市区是一线,一向是前线。
三线:西南三省,西北大部分地区,除了新疆、内蒙部分地区,湘西、鄂西、豫西、山西等地区。
中间地带是二线。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把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1956 年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镇长的确物质和文化需要。
粮棉生产水平的提高
粮食总产量从1949 年的2263。6 亿市斤增加到1976 年的5726。1 亿市斤,亩产量从1949年的137 市斤增加到1976 年的316 市斤。
棉花总产量从888。8 万担增加到4110。9 万担,亩产量从22 市斤增加到56 市斤。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 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当时被世界公认是一个奇迹。
(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1.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1949 年,全国小学入学率只有20%,文盲率高达80%。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力兴办教育和开展扫盲识字运动等,使90%以上的民众摘下了文盲的帽子。
1949…1976 年,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数量和在校生的人数均大幅度增加。
2.文学艺术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文学艺术工作尽管不断受到“左”的干扰,但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戏剧、音乐、舞蹈、小说、散文和诗歌等都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
3.医疗、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全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前的34岁,上升到1975年的68.18岁。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
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刘长春)
游泳运动员吴传玉,举重运动员陈镜开。
(三)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1.新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新中国先后制定了两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1.积极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援助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