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渊源(第1/2 页)
二叔接着说:“看来这位客人对佛造像研究很深,我们中国的佛造像一般来说有四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一是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而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发纹;二是佛像的头部背光的一般为同心圆形;三是佛像的眼睛很大很长,呈杏仁状,且佛像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四是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从这四点可以看得出中国人制造佛像的心理是追求写实,但光看这些还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对朝代加强认识……”
日本鬼子皱了皱眉头问道:“朝代?唐朝?”
二叔乐呵呵的说:“这位客人有所不知,我们中国历经各朝各代,各个时期的佛造像都是不一样的。从十六国的北魏开始,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佛像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不知道这些,收东西容易打了眼。”
二叔看着一直悉心倾听的日本鬼子来了兴致,娓娓道来。
他说:从佛教传承到中国以来,我国人民就一直信奉不已,佛造像也造了一个又一个。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进中国。正式盛行也就是南北朝。
北魏和北齐都属南北朝的十六国之一,那时佛教传到中国不久,北魏时期造像的发型、眼睛与十六国佛造像相同,变化在于面相方圆,此时的额佛造像略显消瘦,额头较宽;衣着多为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对称分布,佛像的衣纹深刻,线条隆起。尤其是其背光不再是同心圆,而是多呈莲瓣形;头光多为圆形,外面有一圈莲花瓣。
而北齐时期的佛造像则显得越来越胖了,这时的佛造像的五官线条日渐柔和,头部肉髻出现了浅雕式的螺型发纹。虽然脸部越来越胖,但是身材还是非常修长的,佛早像一般都是肩宽腰细,却绝不是现代人喜欢的“倒三角”体型,而是整体看起来呈圆筒型,因为造像上身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从侧面看,造像的腹部略向前凸起,显得雍容典雅。
隋代的佛造像已经相当“胖”了,它们大都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这一时期佛造像身材粗壮,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与后代的造像相比,缺少飘逸的动态美。此时的佛造像头顶肉髻已经全是螺纹发,菩萨多戴花冠,刚才你说的,就是隋代的佛造像,因为隋朝比较命短,所以大多的佛造像还是有十六国的风格,但也能看出其中的创新了。不过,这一时期的佛造像赝品较多。
但到了唐朝就不一样了,这时的佛造像水平是最完美的时期,卢舍那大佛就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此时的佛造像,面相丰满,发型除了螺纹式,又发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佛造像的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而且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感。佛像的衣饰也越来越多样化,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就像台布一样。佛像的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如果鎏金,则鎏金泛红,这也是这一时期特有的。
宋代因为有辽、金、元几朝同存,加上理学的兴起,导致人们印象中宋代是一个古板的朝代,而实际上,宋代是一个富于个性的时代,这在造像上反映明显。宋代佛造像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但头顶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其人物形体刻画完美,姿态随意活泼。此时,北方辽、金的佛造像与宋有所不同,辽国的佛造像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菩萨像多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北方佛造像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莲口向上),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莲口向下);这时的佛像台座则开始流行方形。金代佛像身躯更壮,肩宽胸阔,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元代地域辽阔,佛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教的影响,所以他们的佛造像大多袒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裙,纹络简洁。佛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佛像蜂腰长身,姿态妩媚,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的风格。
明代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这时的佛造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