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1 页)
光去观照就一定会现出难以捉摸的美的魅力。
影片的光线也为这种总体的美学追求做出了重要贡献。影片的总体影像基调是高调,那种沉静和淡雅的浅灰与白色和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与内心独白既融合又分离,凸显着女主人公沉静圣洁又性感沉溺的性格特点,真的很美!
当然,即使如凯瑟琳·布蕾拉特这样很有艺术个性的电影家要坚持和实现这种追求也不可能轻而易举,也很难一以贯之。越是有个性的艺术家越是要不断地面对两个超越:世俗的超越和自我的超越。凯瑟琳·布蕾拉特携《罗曼史》的姊妹篇《我的姐姐》角逐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时坦承:“影片的性场面总是让我们害怕……准备拍摄这些场面的那一天,没人能入睡,我们都十分烦恼……”。而她的这部影片无论美学追求还是基本元素的运用都的确无法与《罗曼史》同日而语。尤其是演员和影像都很像低成本的小制作,《罗曼史》那种天然的、高贵的美感荡然无存。可见,即使同一个电影家,即使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她的感觉和实践也不会永远统一,这是毋庸讳言的正常创作现象,艺术家不必非要护着屁股后面那块红,批评家也没必要大惊小怪,幸灾乐祸。当然,我并不反对有心人从《我的姐姐》里分析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我只是认为电影是影像的艺术,美应该是这门艺术的第一要素,尽管人们对美的理解有时相去甚远。艺术家的胆识和眼光有时和摄影机对准人体性器官的时间并不成正比。而美的话语本身就是作品的美的本质呈现,电影家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忽略美的追求。
《罗曼史》固然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文化和美学的颠覆。
《罗曼史》固然是对现代人心理和感官的双重挑战。
《罗曼史》更是凯瑟琳·布蕾拉特以美的语言和现代人就人类自身进行的一次真实、坦率、美的对话。
凯瑟琳·布蕾拉特在本片表现出的主要风格要素:
1。观照人类禁忌时的女权主义视点。
2。表现这种禁忌时令人震撼的真实与纯粹。
3。对表演元素的有效控制。
4。影像与总体美学追求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