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御突厥(4)(第1/2 页)
我们再把时间拨回到五八三年。
突厥多次兴兵侵犯隋朝,也惹恼了隋文帝。他想和突厥打一场大仗,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恼人的边患。
他说:“以前周朝和齐朝对峙,分裂华夏。突厥与双方都通使往来,乘机渔利。周朝忧虑东面,害怕齐朝与突厥交好过深;齐朝忧虑西面,害怕周朝与突厥联合过紧;都认为突厥的轻重向背,关系着国家的安危。这是因为双方都把对方当成头号强敌,想减少北面的防御兵力。如今,朕以为重敛百姓、多聚财物以赂突厥,突厥也未曾感恩戴德,反而资助了突厥不断地前来侵犯。所以,朕对突厥按照礼制加以节制,从不虚费钱财;对黎民百姓轻徭薄赋,因此国用有余。又把原来应馈送给突厥的财物,用来加赐给将士,减省黎民百姓道路奔波之苦,使他们能够专心耕织。清除边患,克敌制胜,朕早已胸有成竹。突厥化外之人,凶恶愚昧,根本不能理解深刻的道理,将天下大定的今日,看作群雄逐鹿的战国之时,凭借前代养成的骄气,结下今日的怨恨。近来又倾巢出动,侵犯我北部边境,这是上天忿恨突厥残暴无道,驱赶他们前来送死。诸位将帅这次受命出征,不可一昧杀生,同时也要爱惜突厥百姓,如有投降的就予以接纳,对于反抗的就加以消灭,使突厥不敢再贪心南侵,永远遵从我大隋的威刑。这样,我们就不要像汉朝时匈奴那样派遣儿子入朝为质,也无须让他们亲自来长安朝拜。”
隋文帝的分析可以说是入情入理,对付这样的邻居,外交是必需的,但不是唯一的选项。所以有时候打一打也是必要的。
后来我们提出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强调和平崛起,有些周边小国就误判形势,认为中国就会耍嘴皮子,所以就明目张胆地去抢占我们的岛屿。
怎么办?我以为,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有必要,打一仗也没什么不好。“打”不是目的,但“打”会帮助我们达到目的。这就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中国人往往就是一根筋,而西方人却把这个辩证法运用得得心应手。比如从前从前的欧洲列强,再比如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
于是,隋文帝任命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兵分八路出塞攻打突厥。
杨爽指挥行军总管李充等人由朔州道出塞,四月十二日,与突厥沙钵略可汗在白道相遇。李充对杨爽说:“突厥近来多次得胜,必定轻视我军而不加防备,如果我用精兵突然袭击,定能打败敌人。”
精兵出击,弄好了可以成奇袭之功,但弄不好则可能被人家包围歼灭。众将领多持怀疑态度,谁也不愿陪他去冒险。
这时候,元帅府长史李彻站出来了,他认为此计可行。于是他和李充带领精锐骑兵五千人掩袭突厥军队。
事情果然如李充所料,此时突厥还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毫无准备。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隋军不会来,也不敢来。
但他们很快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代价。
李充趁其不备,猛攻突厥主帅大营。一时间,突厥士兵乱作一团,四散逃去。隋军将士一阵掩杀,沙钵略可汗赶忙脱掉醒目的金甲,潜伏于茂草之中,这才得以逃脱。
而逃走的士兵,也没有好果子吃。因为缺粮,只好粉碎尸骨充饥,加上军中疾病流行,因此死亡极多。境况之惨,不忍目睹。
我们再来看看看另一路的战况。
幽州总管阴寿统率步、骑兵十万人出卢龙塞,攻打高宝宁。
高宝宁向突厥求救,这时候突厥正在全力和隋军死掐,哪有能力救援这个难弟啊?
没人支援,高宝宁就跑,于是放弃龙城退往大漠以北。但这事情不能算完,阴寿害怕这家伙哪天又会杀回来,于是悬重赏缉拿高宝宁,又派人离间他的部下心腹。高宝宁众叛亲离,只得逃奔契丹,后来被部下所杀。
至此,大隋王朝发动的针对突厥的第一阶段战役圆满结束。
来不及战役总结,第二阶段战役随之打响。
四月二十二日,隋朝秦州总管窦荣定率领九总管步、骑兵三万人兵发凉州,向突厥进攻。在高越原,他们遇到了阿波可汗率领的部队。
既然来了就是为了掐架,见了面也不要客气了。
直接掐吧。
这窦荣定在隋朝里也是能数得着的大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后面我们还要加上一条,特别低调。他是文帝的姐夫,但却从来不盛气凌人。文帝要授予他三公之职,他都坚辞不要。
阿波可汗遇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