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页)
每艘船以吃水深度,马力大小为基本依据,用一部分船只先运货物至三斗坪,当即返回,再由公司调船运至万县或直运重庆。
对重要物资和大型货物则由宜昌直接运至重庆,并在重庆满载出川抗日的士兵,再顺江而下。1500吨以上的轮船不能溯江而上,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来的大船,当时都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载”,转乘能走峡江的大马力小船,才能够继续溯江进川。
二.
江边从一马路到13码头数里长的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种亟待转运的货物拥塞得水泄不通。
而此时日军正在疯狂地向沿江推进,敌机不停地飞临轰炸。
更为严峻的是,自这年10月中旬起,长江上游还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较大轮船尚能航行,过后便是漫长的枯水期,大型设备根本无法入川。
也就是说,所有的人和货都必须在40天内运走。
正在汉水防线阻击日军,大批难民和伤兵还在不断涌进宜昌,几十万出川抗战的部队和装备,也亟待通过长江航线,奔赴战场。
小城已被滚滚而来的各地难民和源源不断运来的战时物资撑得爆满,各种滞留人员在最多时达3万。
人们都焦急盼望能尽快让他们“换载”上船,而人多船少,为等购船票,往往一等就是半个月或一个月。
从城区通惠路到船码头,大街小巷都是人,所有的旅店客栈,学校都挤满了人,不少人只有露宿街头,栖身屋檐下。
随着源源不断的人流涌入宜昌的,还有向四川撤迁的物流—各种大型设备,器材,军工物资也先后运到宜昌,等候换载入川。
事实上,早在1937年7月,日本发动进攻,大转移就开始了。
大撤退抢运出的部分单位,从当时所做的统计来看,包括:兵工署22厂,23厂,24厂,25厂,金陵兵工厂,航委会安庆站,扬州航空站,钢铁迁建委员会,申钢厂,大鑫钢铁厂,周恒顺机器厂,天元电化厂,新民机器厂等,还有国民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学校设备,珍贵历史文物等。
上海的企业家和商人行动缓慢,他们希望能保护自己的财产,只有14000吨的设备能在上海陷落前转移。
从现代化的上海机器厂和其他工厂运出来的机器被装上划艇,用树叶和树枝掩盖起来,然后运往长江上游。
日本飞机一出现,就马上用芦苇把船伪装好。
在其他地方,设备的转移工作是迅速而有成效的。
成功大撤退使得当时中国的主要经济实力得以保存,政治实体,工业命脉,教育传承以及商业和文化种种事业随之转移到陪都重庆,重庆成为中国和远东抗战的中心。一大批工厂、大量的机器通过长江水道转移至重庆,为接下来的持久抗日提供了经济支持。
第四十章。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
日本政府在中国秘密开展间谍活动,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甲午战争前日本在华最庞大的间谍机关积善堂成立。它是由日本军部对华谍报重要头目山崎峻吉在汉口创办的。
积善堂以经营眼药水;书籍;杂货作为掩护,逐步将触角伸向中国各地,相继在北京;长沙;重庆;天津;福州等地建立了众多分支机构,组成了一个遍布中国主要城市的间谍网,并以这些城市为基地,把触角伸展到中国的广大农村。
另一个重要间谍机构是日清贸易研究所,设在上海英租界内,成立于1890年,所长也是山崎峻吉,代理所长中村秀夫,是以培养“中日贸易人才”为名的间谍训练机构。
这些间谍机构培养的日本间谍有的以外交官;商人;医生;学生等合法身份作掩护,有的改装冒充中国人。他们收买汉奸,四处搜集情报,为发动战争作准备。
1937年是日本对华谍报工作最关键的一年,日本间谍活动尤为猖獗。
当时,尽管日本政府的侵华方针早已确定,陆海军也为大规模发动战争作了多方面的准备,但何时发动战争;能否取胜,还需要作出最后的判断。
这个间谍网进行了几次破坏活动,他们把装有化学物质的裸女塑像作为礼品送给前往武汉和南京的船员,这些塑像使几艘船只爆炸起火。
另外,在收集中国船只运输;中国政治和中国政局等情报方面,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进行了密切合作。
在日本军部内,土肥原贤二是被公认的“四大中国通”之一,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