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即先勉强学完这个不喜欢的专业,然后为了改变专业去考研,或是选修第二专业,或是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这种曲线换专业的方式显然要付出两大成本,其一是大学四年的时间成本,其二是学习新专业不成功的风险成本。
发达国家的学校多在中小学阶段即实施选修制度,这使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这个选修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自己真正兴趣的过程,最终的效果则是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打下相对应的基础。
高中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的无知与盲目,导致大学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爱的普遍现象,是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忽视职业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小学阶段省略了很多课程和社会实践,致使个人在面临专业选择时对专业和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我国高中毕业生对专业的陌生、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际对职业的陌生,意味着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专业和职业的发展上起步晚,因而必然导致在成功的道路上明显落在发达国家同龄人之后。
尽管少年是生活在未来无限的潜力和可能中,可到了青年时期,一切因素都变成有限。从表面上看,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好像比别国的同龄人走得快,但可惜我们没有正确的目标,盲目地走在与成功无缘的道路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很多孩子在中小学乃至大学阶段都是在成功的阶梯上奋力攀登,但却在大学毕业时才发现梯子搭错了墙。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选择专业方向(3)
如果上完大学才想到原有的专业不适合自己而要换专业再读大学,从时间看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或者说是一种高成本的付出。这也显示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缺陷:没有让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掌握一种最重要的本领,即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
有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有40%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原因是选专业时,不知自己的真正兴趣,不知所选择的专业与自己是否相适应。专业选择的不当往往是由于盲目性或功利性,对于没兴趣的专业要做到学业出色很难,取得事业成功就更难。因此,最终结果是加大了事业成功的时间成本。
恰当的专业选择是成功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爱德华·阿德尔伯·多伊西因成功分离出维生素K并确立了化学结构,而获得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多伊西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他曾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学院,后因成绩平平,转系去试读他所喜欢的应用科学院的生物化学专业。在这里,他才释放出自己的才华。
多伊西出生于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期间,当时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其不可或缺而工作都相对稳定。由此,多伊西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成为一个工程师。从多伊西的中学时代开始,他的父亲就严格要求他去学好学校规定的那些功课。但是多伊西爱好广泛,尤其对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面的课外读物有着极大的兴趣,他还热爱哲学与伦理学方面的书籍。多伊西从小就有这样一种本领:既能把精力投注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又能对自己并不热衷的功课应付自如。所以在整个中学时代,多伊西保持着中等偏上的成绩水准,他的父亲对此情况也觉得颇为正常,对多伊西的兴趣爱好并不多做干涉。
多伊西17岁那年考大学,尽管他热爱生物化学专业,但因父亲坚持己见,无奈报考了伊利诺伊大学的工程学院。但是,大学的功课应付起来却不像中学时代那样轻松自如,多伊西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只勉强达到每门及格。得知多伊西不喜欢学工科,在一位导师的过问下,多伊西如愿以偿转系去自己所喜欢的生物化学专业试读。
伊利诺伊大学规定,转系生必须补修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多伊西凭借自己深厚的积淀,不仅没有补修,反而在考试中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思想方法,成绩名列前茅,使众师生对他这个插班生刮目相看。
年仅20岁多伊西就获得了学士学位,此后,他一边在哈佛医学院任助教之职,一边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两年后,他又以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快成为生物化学界公认的后起之秀。25岁的多伊西开始在华盛顿大学任教,并进一步在哈佛大学攻读他的博士学位。仅用一年时间,他就通过了博士论文,成为一名有国际知名度的青年学者。此后,他一直不懈地进行着研究,并最终获得了生理学和医学的诺贝尔奖。
从多伊西选专业的过程不难看到,兴趣是学业成就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兴趣才会有精力的投入和灵感的激发。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