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你很敏锐,这很好。任何时候都要倾听心灵之声。在要按照良心的吩咐去做你应该做的事。生活中最为宝贵的,是人。无论多么珍贵的物品也不能与人的心灵所创造的财富相比。”
新人的道德面貌的高尚,人对人的严格要求,恰恰是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出来的。先进分子在瞻望未来的时候,他想的不是要得到什么物品,以满足个人物质上的需要;他想的是精神进步,以及社会向每个人提出的新要求。男女青年提出,今后要不懈地努力提高智力和审美力,要获得高等教育,这不是偶然的。 正如许多年轻人所说,他们有这种追求不是想在生活中得到什么好处,而是“为了自己”,“为了满足心灵的需要”。这种理想是有着坚实的基础的—— 人民都相信自己的祖国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坚如磐石;相信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符合高尚道德的;相信人民不再为须臾不可缺少的面包而担心。社会理想照耀着男女的道德审美关系;从全体人民都享有巨大幸福的观点来看,个人幸福的意义是不可估量地增大了。爱情不仅是这一代人的,也是未来各代人的欢乐和幸福的源泉。人们由此懂得了并深深体验到家庭的荣誉和尊严,并由此产生了对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圣洁和高尚道义性的向往。在相爱的人的心目中,他们的个人幸福越得到人民幸福之光照耀,家庭的荣誉感也就越强烈。
在这种放眼未来的观点中也展现了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相互属于对方的高尚情操。彼此忠贞不渝,这意味着两人决心沿着充满艰难险阻、但又无限光明的生活道路奔向既定的目标。在这条道路上可能遇到一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可是在忠实伴侣的帮助下,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我属于心爱的人,这意味着为实现共同的目标,我决心献出全部力量。
即使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先进分子的爱情也有着相互忠贞不渝的高尚的道德基础。他们把争取人类利益视做个人的理想,为祖国的未来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两颗心的高尚结合,如果用这种概念的传统的诗的形象来表达,那么对他们来说,就是爱情的明灯里的永不熄灭的火。这些人的爱情本身就是年轻一代的道德审美关系的范例。教师的任务是把这种在先进分子的心灵里培育出来的高尚情操变成年轻人的行为准则。
可以说,现在有一些实际的伦理学问题令年轻人焦虑不安。其中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就是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兴趣和爱好的年轻人如果生活在一起会不会得到幸福?爱情能不能让这种人结合?他们提出这类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随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接近,已把从前相隔甚远的许多人的命运联接在一起了;通常称为智力劳动社会集团的特殊地位也已消失 了。关于人的知识素养的概念本身也有了崭新的内容。由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由于利用科技成果,这不仅改变了劳动的性质,也改变了人自身。通常所说的工人和集体农民,不仅是掌握熟练的劳动技能的人而且是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和各种兴趣爱好的人,按知识程度来说,许多工人和集体农民已远远超过某些纯脑力劳动者。普及中等教育对提高劳动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年轻人(特别是坚决选择体力劳动作为自己生活手段的人)越来越把获得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看作是提高自己的道德尊严的因素,看作是在与脑力劳动者的精神心理关系中保持平等地位的保证。
尽管如此,在我们的社会里,在获得教育的机会上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现象。热恋中的两个年轻人的两颗心,既会受到他们本人的偏见的影响,也会受到父母想给自己孩子找一个合适的配偶的执拗意志的影响。这种情况再一次表明,今天,人们精神生活的智力、审美和道德领域是怎样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了。那种认为某些年轻人由于受过较高的正式教育而占有精神优势的看法,显然是一种旧道德的残余。有一种倾向是值得注意的:体力劳动者认为,获得教育是在精神上同脑力劳动者保持平等地位的途径。一些报纸和青年刊物在回答这些为广大青年十分关注的细腻问题时往往有许多奇谈怪论,说什么对这类问题不能规定什么章法,要考虑到每件事的具体情况。有些作者不是去深入地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并从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而是严厉地批评那些要同比自己教育水平低的人断绝道德审美关系的青年男女。这就容易混淆是非,把问题搞糊涂了。要知道,对这个问题恰恰是需要确定一种明确的道德规范,应当向想了解这个问题答案的年轻人说,一个人的正式教育水平,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