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王师范(一)(第1/2 页)
王师范,字端己,青州(今山东青州)人士,他的血脉中流淌着武将的热血,因为他的父亲,正是那位在乱世中崭露头角的平卢牙将——王敬武。公元880年,即唐广明元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黄巢起义的烽火已经点燃了中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而在这片纷扰之中,无棣人洪霸郎也趁机在齐州、棣州一带纠集了一群亡命之徒,为非作歹,搅得地方不得安宁。
面对这股突如其来的匪患,时任节度使的安师儒焦虑万分,他深知,若不及时平息,恐将酿成大祸。于是,他慧眼识珠,派遣了王敬武前去讨伐。王敬武,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带着一身的胆识和智谋,毅然踏上了征途。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最终成功地平定了洪霸郎的叛乱,为地方带来了一时的安宁。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黄巢叛军的势力日益壮大,攻陷了长安,唐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在这个乱世之中,各路藩镇开始蠢蠢欲动,擅自更换主帅,企图在乱世中谋求一席之地。王敬武,这位忠心耿耿的将领,也在这个时刻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驱逐了安师儒,自己担任了留后,掌握了平卢的军政大权。
王敬武的这一举动,虽然有些冒险,但却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王铎,这位秉承皇帝旨意的重臣,亲自授予了王敬武节度使的权力,以示嘉奖。而王敬武也并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他出兵勤王,为保卫唐朝的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朝廷又加封他为太尉、平章事,以示对他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天不假年,公元889年,即龙纪元年,王敬武因病去世,留下了年幼的王师范和未竟的事业。在这个关键时刻,三军将士并没有因为王师范的年幼而轻视他,反而推举他为统帅,继续领导平卢的军政事务。这对于一个年仅数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王师范并没有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重任压垮。他虽然年幼,但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勇气。他深知,要在这个乱世中立足,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势力和盟友。于是,他开始积极拉拢各地的豪杰和士人,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就在王师范努力稳固自己地位的时候,一个背叛的阴影却悄悄笼罩了他的头顶。棣州刺史张蟾,这位原本应该是王师范的盟友和下属,却在这个时候背叛了他,不接受他的节制。这对于王师范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面对张蟾的背叛,王师范并没有慌乱。他深知,要平息这场叛乱,就必须要有朝廷的支持。于是,他立即上表朝廷,请求派遣大军前来平叛。然而,朝廷却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让王师范意想不到的决定——他们任命崔安潜为平卢节度使,来接替王师范的位置。
这个决定对于王师范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他深知,一旦崔安潜到来,他的地位和权力都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他坚决拒绝了朝廷的任命,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平叛。
张蟾见王师范拒绝接受朝廷的任命,便更加肆无忌惮地勾结叛军,准备一举消灭王师范的势力。他迎接崔安潜到达棣州,共同商讨讨伐王师范的计划。然而,他们并没有想到,王师范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对手。
王师范在得知张蟾和崔安潜的阴谋后,立即派遣了得力将领卢宏率军攻打张蟾。然而,让王师范没有想到的是,卢宏竟然也背叛了他,与张蟾勾结在一起,假装撤军将要袭击青州。这个消息对于王师范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深知,如果让卢宏和张蟾得逞,他的事业将毁于一旦。
在这个危急关头,王师范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勇气。他决定亲自出面,用计策来稳住卢宏。他派遣重礼迎接卢宏,并对他晓以利害,动之以情。他对卢宏说:“我因为先父的缘故,被军府推举为统帅。但我年纪尚幼,不能胜任这个重任。如果你念及先父的恩情,让我不至于断绝祭祀,那是你的仁慈。如果你觉得难以与我共事,我只求保住性命,以守护先父的坟墓。我也听从你的命令。”
卢宏见王师范如此诚恳,又见他年幼无知,便放松了警惕。他以为王师范真的只是一个无能的孩童,便没有多加防备。然而,他并不知道,王师范虽然年幼,但却有着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和一双锐利如鹰的眼睛。他早已在要害路段埋伏了士兵,只等卢宏一到,便立即发动攻击。
当卢宏带着几个同谋叛乱的人来到王师范的营地时,他们并没有察觉到任何异常。然而,就在他们坐下准备宴饮的时候,王师范却突然发难。他事先安排好的部将刘鄩,如同猛虎下山一般,挥舞着锋利的刀刃,瞬间斩杀了卢宏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