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三征高丽(第1/2 页)
四十四、三征高丽
六一四年,杨广决定再征高丽。
俗话说,“事不过三”,“再一再二不可再三”。杨广已经在同一个地方栽倒两回了,他相信第三回他一定不会再输了。
二月初三,杨广下诏,让文武百官商议三征高丽之事。其实用不着商议,大家都知道杨广的心意;而大家同样知道,此番征讨,于国于民,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之举。但这个话却无法说出口,因为大家心里明白,此时皇上的耳朵,只能听进跟他一致的言论;至于反对的意见,说了也白说。
于是的杨广的意见再次通过。其实我们几千来的传统,就是下级服从上级。开会讨论之类,表明上看是为了征集意见,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消除杂音,统一思想,通过强奸民意的形式把领导意图变成集体意志。而作为高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帝王,因为其拥有无比巨大而且不容挑战的权威,所以只要是他想干的事,任何人都是阻挡不了的。
二十日,杨广正式下诏,征发全国军队。于是,中国的青壮男子,再次从四面八方向涿郡集结。
三月十四日,杨广驾临涿郡。和以往不同,这次被征士兵全然没有了战斗的热情,他们在半道上不断逃亡。二十五日,杨广到达临渝宫,在野外祭祀黄帝。为了严肃军纪,他下令斩杀叛逃的士兵,并将他们的鲜血涂在鼓上。但这种做法的效果甚微,逃亡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七月十七日,杨广车驾抵达怀远镇。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再加上当时天下乱象四起,到了规定的期限,很多士兵还滞留在路上。但杨广等不及了,他决定如期发动攻势。
此时的高丽国也是今非昔比,跟隋朝的两次战争也把这个国家拖得疲惫不堪。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个衰弱不堪的大隋在高丽小国看来,仍然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巨人。来护儿率军到达毕奢城,高丽发兵迎战。来护儿一鼓作气,击退将高丽军队,并乘胜追击,逼近平壤。
高丽王高元这回真的害怕了。
二十八日,高元派遣使者来乞求投降,并把隋朝的叛徒斛斯政关在囚车里押送而来,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投降的诚意。杨广大为高兴,他当即答应了高元的请降,并派遣使者持节召来护儿返回。杨广在此时接受高元投降无疑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一定没考虑到自己几番征战的成本,也没有考虑清楚征讨高丽要要达到的政治和军事目的。
现在有资料表明,二战后期,在苏联和盟军的的军事打击下,德、日也都曾表示过和谈意图,但遭到了美苏的断然拒绝。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时机不对,当时德国的军事力量还很强大,特别是日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如果和谈成功了,依然会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所以他们就不接受和谈,这样就可以继续名正言顺地发起进攻,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后来,苏联吃掉了日本的最精锐的七十万关东军,美国则通过一系列的夺岛战役,不仅消灭消灭了日本的海空力量,还把战火烧到日本本土。通过轮番轰炸,包括投掷两颗原子弹,把日本本土炸成一片废墟。这时候,美国发现确实把日本打瘫打残了,这时候才改“打”为“谈”。而此时的日本,已经感觉像到了世界末日一般,不仅和谈失去资本,连投降都只能是无条件的了。因为他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杨广显然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人家一来投降,他就觉得是给足了自己面子,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于是就决定收兵。
来护儿正打得高兴,不肯退军,就召集部下说:“大军三次出征,未能平定高丽,如果我们这次回去,估计就再也不能来了,劳而无功,我感到耻辱。如今高丽确实已经疲惫不堪,以我们这么多的军队去讨伐高丽,不日可胜。我打算进兵直接包围平壤,俘获高元,凯旋而归不是很好吗?”
于是来护儿上表杨广请求出征,不肯奉诏返回。长史崔君肃力争奉旨班师,来护儿不答应,说:“高丽已经支持不住了,皇帝以我为将,在朝廷之外,我有权自己决断。我宁可俘获高元返回而受到责罚,但放弃这次成功的机会,我办不到!”
崔君肃告诉大家:“要是听从元帅的号令,那就是抗旨不遵。若是追究下来,我们的罪就大了。”
诸将恐惧,都要求返回。这回,来护儿成了孤家寡人,无奈之下,只好下令班师。
搞笑的是,就在从涿郡(北京)回东都的路上,杨广的御林军竟然被邯郸“贼师”杨公卿抄了后路,损失了四十二匹御马。皇家卫队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