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子核对电子的捕获而产生的,中做子带走超新星的绝大部分能量,中微子光度与1亿个星系在1秒钟释放的光学能量相等。这个神话般的图像相当于地球表面上,或者我们的皮肤表面上,每平方厘米有1000亿个中做子穿过。
2月23日,超新星在光学波段出现之前将近22个小时,日本神冈一座矿井底部的水探测器在来自SN1987A的反中做子爆发的冲击下在11秒钟里闪烁了11次。这个结果由神冈研究组在连续苦干15天分析资料后宣布。稍后,一个美国小组也宣布了类似的结果:与日本的探测同一时间,克雷夫兰一座矿井深处的探测器也闪烁了8次。如果是南半球接收到超新星的光,那么正是北半球探测到它的中微子。一共才19个,收获虽然微小,却有着重大意义:不仅证实了SN1987A不是第~类超新星(双星系统中白矮星的爆发不发射中做子),而且开创了一个不只是光而且中做子也能在太阳以外的恒星探测到的新时代。
再回到光度曲线上来,它在最初几天的异常几个月后消失了:光度是钻56的放射性衰变所特有的指数衰减。这是理论模型的又~个胜利,因为这种元素正是大质量恒星爆炸核合成的主要产物。最初的异常可以通过追溯母体星的特殊性质来解释,它在爆发前是蓝的而不是红的。由于氦燃烧后的极度膨胀,圣都立克69202可能已经是一颗红超巨星,但由于吹了1万年的强大恒星风,其外壳已失去,这使它缩减为一个小尺度(功倍于太阳直径而不是500倍)的明亮蓝星。随着后来的日子里新资料的到达,理论家也忙于修改模型,以期与观测相合。然而对我们来说,还有最重要的问题:爆发的残骸是一个中子星还是一个黑洞?二者都有可能,因为母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0倍。四年来各种探测器都瞄准着爆发位置以搜寻中子星的痕迹(黑洞就“不那么有吸引力”,因为它不给出任何可探测的信号),除了几次假警报外,这些努力迄今都没有结果。这并不奇怪,残骸仍然被掩蔽在爆发星云的内层,但如果它是中子星,那么或早或迟,一旦最后~层面纱稀簿到能透光,它的面目就会显露出来。几年后,或者几十年后,来自中子星极热表面的X射线就会出现。我们或许能探究一个射电脉冲星婴儿的诞生,如果它的射电束正巧能扫过地球(见第7章),我们就可以合理地期望~个间接信号,例如膨胀的星云被中心脉冲星加热。无论发生的是什么,麦哲伦云超新星将成为本世纪最重大的天文事件之一。第七章 脉冲星
科学是由理论和实验(对天文学来说是观测)来建立的,二者相互映照,时而这个领先,时而那个获胜。中子星是理论预言领先于观测发现的最美妙事例之一。
杰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爵士1932年在实验室里发现中于并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奖。据说著名的俄国物理学家列夫·朗道(Lev Landau)和他的小组在发现中子后马上预测存在一种完全由中子组成的星,不幸的是,朗道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预测。两年后,两位密切注意粒子物理学发展的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摘取了果实。由与白矮星类比而受到启发(拉尔夫·富勒提出白矮星是以电子简并压来支撑自身重量),弗里兹·兹维基和瓦尔特·巴德建议,中子能产生一种简并压,并能支持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残骸。他们俩对1054年超新星的遗迹蟹状星云很有兴趣,星云中心有一个萎缩的天体,但不是白矮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OPPenheimer,后来的原子弹之父)和沃尔科夫(G·VolkofD提出了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中子星理论。他们特别证明,对于质量与太阳相当的恒星,简并中子的流体静力学平衡是可以实现的。
他们的工作被天文界客气地置之一旁。卡米尔·弗拉马里昂(CammeNammaho…著名的《普通天文学》于1955年出版,在这本(首先激起我对天文学的热爱的)书中,仅有几行字提到兹维基的革命性理论,并说“这是些不可能由观测检验的含糊思想”。观测检验不得不再等待12年。
空中灯塔
我在这儿搞一项新技术来拿博士学位,可一帮傻乎乎的小绿人却选择了我的天线和我的频率未同我们通讯。
——乔丝琳·贝尔(Jocelyn Bell)
1967年,剑桥大学一名年轻研究生乔丝琳·贝尔,从她的导师安托尼·休伊斯(Antnony Hewish)那里接受了一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