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第二部分 (13)李景忠260圆,(14)贺之才260圆,(15)周作人240圆,(16)王星拱240圆,(17)钱玄同240圆,(18)杨震文240圆,(19)徐宝璜240圆,(20)顾兆熊240圆,(21)王征240圆,(22)吴梅220圆,(23)陈瀚200圆,(24)叶浩吾180圆,(25)黄节180圆,(26)包玉英180圆。 第三部分 (27)[字不清,似为沈尹默]280圆,(28)关应麟280圆,(29)马裕藻240圆,(30)费家禄240圆,(31)刘三200圆,(32)程演生200圆,(33)刘文典200圆,(34)魏友枋200圆,(35)刘复200圆,(36)钱振椿140圆,(37)孙国璋140圆。 第四部分 (38)朱家华200圆,(39)朱宗莱240圆,(40)魏友枋200圆,(41)温宗禹300圆……[中断存根第67—82号,共缺16张] 第五部分 (42)罗惠侨240圆,(43)钟观光240圆,(44)龚安庆240圆,(45)沈士远240圆,(46)杨增敏240圆,……[中断存根第91—118号,共缺28张] 第六部分 (47)吴曾勋220圆,(48)郑寿仁240圆,(49)黄振华200圆,(50)龚湘180圆,(51)郭汝熙240圆,(52)黄国聪240圆,(53)韩述祖240圆,(54)林损220圆,(55)伦哲如220圆,(56)陈怀220圆,(57)陈清文200圆,(58)王彦祖200圆,(59)柴春霖200圆,(60)梁敬淳180圆…… 以上,是将第一手的薪俸存根整理的结果。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准确地查清楚1919年9月份北京大学教授的薪俸数据。之所以说“基本上”,是因为还有45张存根缺失。由于月薪分两次发放,估计名录缺少二十多人。他们究竟是谁?残缺的薪俸数据能否补充呢?我尝试给出尽可能完整的答案。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四前后北京文化人群体(8)
设法补充薪俸名录 我搜集并整理了散见于国家档案馆、北大档案馆和个人收藏的“北京大学文科一览”和“北京大学法科一览”(1918—1919年度)两种非公开发行的内部资料,但是可惜至今未能找到另外一半资料,即“北京大学理科一览”、“北京大学工科一览”两部分。我还找到了残缺不全的“1920北大三院一览”(缺少“北大一院”、“北大二院”两部分)等等,可以跟我发现的《北京大学薪俸存根》对照补充,得到第一手的正式数据,以说明历史真实情况。 在上述60位教授之外,可以补充的名单如下—— (61)夏元瑮[理科学长]350圆,(62)王健祖[法科学长]350圆;(63)黄侃280圆,(64)张相文280圆,(65)马寅初280圆,(66)黄振声280圆,(67)左德敏280圆,(68)黄右昌280圆,(69)胡钧280圆,(70)陈启修260圆,(71)张祖训260圆,(72)朱锡龄260圆,(73)杨昌济240圆,(74)沈兼士200圆,(75)何尚平140圆,(76)温宗禹[工科学长]300圆。(陈注:陈独秀原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月薪300银圆,但于1919年6月离职,所以没有列入这个名单。) 五四前后北京大学教员待遇 我搜集并核实、整理了《1918—1920年北京大学教员月薪统计》,跟我发现的几百张《北京大学教职员薪俸发放存根》对照补充,得到第一手的正式数据,以说明历史真实情况。 北大教员在五四前后,仅分为教授、讲师、助教三种。 教授和讲师都要开课。助教不开课,只在教授指导下,担任预定的助理。教授与助教是专职的,按月发给薪水。讲师是兼职的,按授课钟点给予酬劳。讲师并非比教授低一级,不过非专任而已。有些讲师的资格水平本来很高,但因在其他机关有专任职务,仅请他每周来校担任几点钟的功课,亦称讲师。例如鲁迅在###任科长,到北京大学文科兼任“中国小说史”的讲师。若干政界或司法界人士,兼任法科讲师。北大教授若转到其他机关任职,则也改为讲师。例如秦汾(景阳)原为北大数学系教授,后调到###担任参事,便改为北大讲师。 有的回忆录称:“五四前后,北京大学教授待遇最高薪每月大洋二百八十银圆,也有每月二百六十圆或二百四十圆者”。实际上据我考证,并不完全如此。北大教授分本科、预科二类,各分为六级,月薪级差皆为20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