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宝钗在贾母面前,处事之得体,有谁能比?贾母给宝钗做十五岁生日,晚上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贾母更加喜欢”。老年人最喜欢的,就是投其所好。
薛宝钗的口碑,不说贾府实权人物,就是在一般丫头媳妇婆子口中,也是好评如潮的。连贾环这样的人,宝姐姐在分送礼品时,都不忘有他一份,这让赵姨娘在心里感激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她都想到了;要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赵姨娘贾环母子,是一对连丫头婆子都看不起的极讨嫌的人物,连他们的赞颂她都得到了,还能让人挑剔出什么不是来呢?故而宝钗给人的印象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而黛玉给人的印象却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如果说宝钗送东西给贾环有收买人心之嫌的话,第三十七回她替史湘云着想的一幕,便见出真心实意了。史湘云好动,揽了海棠诗社的东道主一角,宝钗知道她手头不宽裕,便慷慨为她解难,从她家拿了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连老太太王夫人等都请了来。宝钗此举,既慷慨,又周全。
曹公对薛宝钗这个人物,花的功夫并不比林黛玉少多少的。就宝钗本身的才华学问而言,那绝对是值得人称道。第三十五回,宝钗的贴身丫环莺儿不无自豪地向宝玉夸耀:“你还不知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正说着,宝钗来了。那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下文一直未见交代。曹公笔法奥妙常常就在这里,他相信读者自己能够梳理出来:
好孩子薛宝钗(2)
其一,诗才出众。大观园中的多次赛诗会上,宝钗的诗作与黛玉互为伯仲,制谜联句也难分甲乙。更可贵者,她的诗论也常让人耳目一新。第三十七回她对史湘云道:“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中,那里有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呢?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好诗,倒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然也不可过于求生;头一件,只要主意清新,措词就不俗了。”这实在是极内行的诗家高论。第六十四回林黛玉有感古代美人的命运,写下《五美吟》。宝玉看了只知一味叫好,好在何处,半句也说不出来。一旁宝钗却说出一番“只要善翻古人之意”的道理,举了前人咏昭君诗为例,落俗套者多,而王安石、欧阳修二位的却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说的是有理有据,也很恳切。
其二,精通戏曲。第二十二回,她生日点了一出《山门》,是水浒鲁智深的戏,这固然有讨好贾母之意。宝玉说他“从来怕这些热闹戏”。宝钗纠正他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更不知戏了!你过来,我告诉你”,说了种种奥妙,还把戏中最精彩的一曲《寄生草》全文背了出来。喜得宝玉拍膝摇头,称赏不已。引得一旁的黛玉醋意大发。
其三,画论高妙。第四十二回她对惜春及众人发表的那一番绘画要诀,从画面的疏密布局,到写生状物,到人物形态,到纸笔墨色,无不精当到位。
其四,博闻强记,典故烂熟,还略通医道,简直是个全才。宝玉称她为“一字师”,探春称她是个“通人”。
当然,好孩子也有她另外的一面。
据宝钗自己对黛玉表白,她小时候也是调皮过来的,第四十二回她拉黛玉坐下吃茶,向她剖白,自己从小也是个淘气的,也怕看正经书。诸如《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读。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显然她是被正统力量扭过来的。接下来她对黛玉的说教,便是她的现身说法了,“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显然,她的意思是要扭一扭林黛玉的。
宝钗一事当前,还有冷酷的一面。第三十二回,王夫人逼死金钏,过后有些内疚,宝钗一味为王夫人开脱,竟说“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何其冷酷之至!后头第六十七回,尤三姐自刎,柳湘莲不知所终,连呆霸王薛蟠都眼中流泪,宝钗那一番冷冰冰的话,情义上连她的混账哥哥都不如了。大观园她的居所装饰,简单得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女孩子的闺房,“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这跟她的性情倒是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