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壁中,易二百壮士从公战,贼大败,杀公妻子。公遂以诚告,向公善遇之,由是居向公戏(麾)下”。
张国梁后来追随向荣围困天京,所部捷勇为绿营头号劲旅。他以寡临众,抵挡太平天国李秀成等名将统率的大军数十万,“骁勇无敌,江南恃为长城”。张国梁甚至以劣势兵力攻克了重镇镇江,拿下漕运的咽喉,连太平天国的将领们都深为佩服。清廷保有江南不失,张国梁有大功。当时有歌谣传颂:“杀贼江上江水红,向公如虎张公龙。钟山大战疾风雨,张公生龙向公虎”。张国梁虽然骁勇,终究是降人,始终不得清廷信任,不能大展拳脚,最终因为同僚掣肘而为李秀成军击毙。张国梁一死,江南无人能抵抗忠王李秀成军锋,清军在江南一溃千里。
张国梁虽然背叛了江湖同道,脱离了反清起义阵线,统率清军打仗,却依然不改大侠本色,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张国梁与李秀成鏖战多年,“走马取太平”,“偷取镇江”等战例甚至被编成戏剧流传,可见张、李两大名将之间战斗的激烈。如此惨烈的战斗,张国梁上报战果,不过是烧船两千一百艘,斩首八千,俘敌两三万人而已。湘军后期之秀鲍超,战果竟然是斩首数十万级,两相对比,足可见鲍超之滥杀和张国梁的克制。张国梁曾出资在苏州设立恤局,救济饥民,恤局有张国梁手书“贵局多一难民,则弊营少一死贼”,相比毕金科、朱洪章等湘军名将,“反骨仔”张国梁多了几分人情味。
张国梁不曾读书,但治军闲暇,好写“虎”字。张国梁写 “虎”字一笔而成,字方一丈有余,气势雄大开阔,中间的一竖直墨半枯,屹立如铁柱,为大书家所不及。张国梁爱将,冯子材也模仿写一笔“虎”字,但功力境界均远逊。此后武将如孟恩远、陈诚等都好做一笔虎字,张国梁可谓开一笔“虎”之滥觞。
“天地会讲武学堂”为当时交战双方输送的将才中,最有名的,不是张国梁,而是冯子材。参与镇压太平军的清将,在近代还保有好名声的,一个是左宗棠,一个是冯子材。左宗棠收复西疆,为中国保住了大片领土,冯子材则打了晚清反抗西方入侵者的唯一一次胜仗——镇南关大捷。外战的赫赫功勋,洗清了二人镇压农民起义的罪名。冯子材日后的赫赫声威,与本书无关,这里主要讲讲冯子材早年的行状和一些生活琐事。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冯子材本来是天地会小头领,太平天国起义时又投奔了拜上帝教,归凌十八统率。凌十八遭清军围堵,未能与洪秀全会师,所部大部被解散,一部降清,冯子材就是其中一人。冯子材降清后,地位低微,也无仗可打。后来为向荣拣拔,在平博白县的战斗中立下战功,补了千总,赐号“色尔固楞巴图鲁”。
补遗 天地会讲武学堂(4)
冯子材身材矮小,但打仗勇猛,善搏战,张国梁对他十分赏识,于是将其调入自己的部队加以培养。张国梁取太平,克镇江、丹阳,冯子材出了很大力气,曾经在一日内攻破太平军营垒七十余座,军中人人佩服,张国梁拊其背鼓励说:“子勇,余愧弗如!”
虽然张国梁自谦不如冯子材,冯子材的才略相比张国梁还是有一定差距。冯子材进攻犀利勇猛,防守滴水不漏,但缺乏大局观,战术也比较单调,遇到用兵灵活多变的敌手就很没有办法。张国梁死后,冯子材继统其部三十几营,两万余众,坚守镇江六年,挫败太平军的进攻百余次,也算有功。不过,冯子材在对上陈玉成时,面对英王神鬼莫测的战术,时常落于下风,甚至有数次被打得全军覆没,就此来看,冯子材的将道,比不上英王和忠王,与老上司张国梁相比更有较大的差距,只比向荣稍强。
冯子材的私德值得赞赏。其为大将,每日只着布衣草鞋,带队操练,营中饮食用度,将帅与士卒相等。冯子材部下士卒生病,往往安置在最好的营房,每日三次省视,当时将帅,无一人能如冯子材爱兵。即使是书生带勇,号称爱兵如子的湘军,也远不及冯子材。冯子材在江南,战事激烈,粮饷经常断绝,江南各部队的将领纷纷效法湘军,在地方私设卡榷,收厘金以供给部队,也顺便中饱私囊,唯冯子材驻地不设卡榷。冯子材认为设卡收税,不但扰民,还属越权,他的部队时常粮草断绝,因冯子材爱兵如子,部下从未闹饷兵变。
清史称冯子材生平不做欺人之语,这个评价并非过誉。但冯子材为人,比较好面子,史上也留下一桩他文过饰非的笑料。光绪元年,冯子材带兵击破在越南作乱的叛将李杨材,清廷除了赏赐冯子材金银玉器,还赏赐了一本《平定粤匪方略》。这本书记载冯